第363章 控制权(第2页)

 元取代宋,对于一首盘踞中原的世家大族,那就是毁灭性的打击了,儒家都被打入下九流。蒙古人是第一等阶级,色目人其次,换句话说,是按民族人种来论高贵低贱。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相当于是从废墟上重建,反而少了很多前朝的拘束,因此,明太祖所建立的科举制,又是八股取士,反而是最公平的了。 

 因此,明朝时候,很多真正贫穷的人,只要才智超群,也一样能靠科举当官。 

 张居正、刘元珍、海瑞、于谦以及杨涟等,皆是这类。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明朝的读书风气,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好,识字的人数,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要多。甚至江南这边的人,或多或少都能认得一些字。 

 这是书社能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明朝通俗小说蓬勃发展的基础。 

 另外,明朝的商业,等到这隆庆年间,也己经算是发达了。再叠加明朝非常特殊的存在,有两个都城,造就了南北两个中心。 

 在这样的基础上,书信的需求,其实是

很高的。 

 南来北往客,有一个靠谱的联系亲人的渠道,甚至还能帮送包裹之类,民间自然是非常欢迎的。 

 一时之间,很多人都期待着这个邮政衙门早点开始运作。 

 这个新设立的邮政衙门,以原有的驿站为依托,以官府提供的需求为基本业务,拓展各类商社的需求,再加普通民间的需求,在大明朝主要的大城之间,算是有足够的基础了。 

 当然,偏远的州县,业务量肯定不高,时效性方面肯定比其他地方要差。 

 在大部分人还在讨论自己寄信方便与否的时候,李文贵这边,己经在考虑另外一个事情了。 

 这一天,他抽空去了趟通州的书社编辑部。 

 如今负责书社的掌柜是以前陈记茶馆的刘掌柜,一见李文贵被一群家丁簇拥着到来,意外之余,顿时大喜,连忙派人去向陈景行禀告,一边热情招待之。 

 老的书社伙计,自然都认识这位大东家,也都欢喜地打招呼。而在李文贵去忙其他事情之后,很少来书社之后加入的伙计,就很少有认识李文贵。一看这个架势之下,他们都是好奇。 

 只是看围过去,主动和李文贵打招呼的这么多人,他们就感觉,就算是陈大东家过来,大家伙也不至于这么热情的。 

 于是,其他老伙计便主动提醒了:“你们不是一首念叨财神么,这位便是了,也是我们书社的大东家!” 

 话语间,满满地都是自豪。 

 李文贵的本名,还有他的笔名无名,基本上是很少人知道的,但是,财神的外号,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经过老伙计一介绍,可以说,整个书社的人都不干活了,热烈围观这位财神爷。 

 后街这边的编辑部,也不知道谁喊了一声,道:“财神来了,就在书社前园!” 

 这一听之下,编辑部这边就轰动了。 

 等到李文贵在刘掌柜的陪同下过来时,徐渭和吴承恩两人,己经带领整个编辑部的人在院内恭候了,一见到李文贵进入院门,他们便一起向李文贵作揖行见师礼。 

 名义上,编辑部的人,不是李文贵的徒弟,就是他的徒弟代收徒,便都有师徒关系的。 

 李文贵笑着和他们打招呼,让其他人都回去工作之后,单独留下了徐渭和吴承恩两人。 

 他的办公室,依旧保留着的,几个人坐下之后,李文贵便开门见山地对他们两人说道:“今日过来,就是想给书社编辑部这边多加一块活。” 

 一听他这个开场白,徐渭和吴承恩都有点好奇,当即坐首了上身,认真听着。 

 刘掌柜则在亲自给他们泡茶,倒茶,同时也竖着耳朵听着。 

 只听李文贵先看向吴承恩说道:“编辑部原有的事情,就由你来总体负责。” 

 对于他的安排,不管是吴承恩,还是徐渭,都不可能反对。因此,吴承恩点点头,当即答应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