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满城欢腾

 信陵君临行前,高曾祖父又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纵有虎符,晋鄙未必听命。可携带朱亥同行,他身为大力士,若晋鄙抗拒交权,便可助您除之。” 

 此计奏效,高曾祖父名为侯逸。由此,“窃符救赵”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典故。 

 那一年,公元前257年,正值秦昭襄王五十年,攻赵主将是王龁(he),曾是长平之战时白起的副将。 

 这一年,白起于杜邮被赐死; 

 这一年,萧何诞生; 

 这一年,吕不韦耗费六百金收买守卫,带着“奇货可居”的理念回归秦国; 

 这一年,异人改称子楚,继立为秦太子,后来谥号秦庄襄王。 

 然而,胤离今天设宴款待侯澜,并非因为其家世高贵,而是源于侯逸晚年的一项壮举,使胤离深受感动。 

 当年信陵君领兵出发之际,侯逸道:“吾年己暮,无法随您奔赴战场,但仍会为您祈福。在您抵达晋鄙营垒之时,我定面朝北方(即邺城所在方位),以死相报!” 

 没多久,侯逸果然如言,毅然面向北刎颈自尽,以此诀别信陵君。 

 “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这简短的几字带给胤离最深刻的启迪:坚持正义往往需付出惨重代价,即便所为之事合情合理。 

 对信陵君而言,急困中救助他人是最高原则。因此,他决意窃符救赵之时,早己抱定赴死决心,预备承担背叛国家的罪责! 

 而在侯逸的准则排序里,首位乃“士为知己者死”! 

 为此,甚至不惜舍弃生命和名誉! 

 孟子曾言:人有所愿超越生命,有所忌甚于死亡,为义忘生便是如此。 

 何以春秋名士流芳万古? 

 只因为他们皆将正义置于生命之上! 

 更重要的是,他们深知捍卫真理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当这份代价无可避免时,他们能果断下决定! 

 向北割喉诀别公子,何尝不是一种极大的决心?这是对自己人生的决绝断绝,又是对更高理想毫不妥协 

 按照李明对这个阶段的理解,古代解衣推食的举动是一种值得传颂给后代的荣耀。即便在现代社会倡导人人平等,当人们与偶像合影或握手时,仍会兴奋不己…… 

 不久后,赐宴结束。 

 李明问道:“爱卿是否熟悉律法?” 

 王强离席起身,在大殿中央拱手施礼回答道:“末将受业于韩非子,粗懂一些。” 

 “嗯?”李明略感惊讶,感觉这次交谈收获颇丰。 

 然而在李明所掌握的数据中,并无提到王强师从韩非的事实。如果他真师从韩非,诸多疑问便迎刃而解。毕竟历史上某位统治者有一特性,他反感谁就会尽力将那人抹去历史记载。由于他本人的失误让韩非这位法家巨匠死于监狱之中。因此,许多与韩非相关的事迹也消失在正史里,对此李明暗自感慨不己。 

 随后李明兴致勃勃地向侍立一旁的人吩咐一声:“安排座位。” 

 片刻之间,在距离李明约十步远的地方安放好座位。王强再次行礼,然后坐到了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