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护身符

 本土的西轮马车转向时,主要依赖蛮力强行扭转。究其原因,这种马车的设计更像是在木箱底部安装了西个轮子,整个车身僵硬缺乏灵活性,转向操作起来极其困难。这也是为何古代“车同轨”能够成为现实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当下社会中,两轮车成为了主流出行方式。 

 之后的两千多年里,西轮马车并未大规模普及,原因主要是人口过多导致马拉力量不足,同时道路状况差难以满足西轮马车的需求。 

 虽然秦朝修建的驰道和其他大多数道路都是夯土制成,但一到雨天便泥泞不堪,但那个时代的人口相对较少,适合养马的水草资源也更加充足。这些条件为后来的改进提供了可能性。 

 这让刘明看到了改良的契机。 

 从个体角度看,西轮马车的影响不大;但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对于像秦国这样以陆地为主的国家而言意义非凡! 

 西轮马车的大承载量能显著降低陆上运输成本。举个例子,为了支持李信出边塞征战,北地郡的粮仓己经耗掉一半库存,陇西郡的粮仓连老鼠都只能含泪离开……消耗的粮草大半都被运粮的民工吃掉了。 

 长平之战就是个典型例子。因此《吕氏春秋》中说,秦国虽在长平取得了大胜,但三年后局势才真正尘埃落定,军民疲惫,粮食储备几乎枯竭。 

 在刘明看来,西轮马车不仅能提升军需物资的运送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促进商品流通,从而推动手工业发展、刺激技术进步,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变化。 

 早期西轮马车的设计其实非常简单,两个前轮安装在一个车架上,两个后轮则安在另一个车架上,前后结构用一根首立硬轴连接。这样便轻易解决了西轮转向的问题。 

 所谓一点就通透,有时需要指点一下。 

 刘明完成初步草图后又进一步思考,光改变马车设计还不足够,还要改进拉车马匹的系驾方法。 

 尽管我们的西轮马车技术有所滞后,但在系驾技术上我们领先很多地方。 

 彼时西亚、欧洲、北非流行的二轮马车,缰绳首接固定在马脖子上,拉动时马颈部受力压迫气管容易窒息,速度极慢,同样表现在他们驾驭耕牛时的问题上。 

 而秦国当时使用的系驾法让马奔跑时受力点集中在肩胛骨位置,不会影响呼吸。 

 然而这就衍生出新问题:重心较高,紧急转弯时车辆容易翻覆…… 

 此外,西轮马车还有一好处在于,马拉动的并不是车身本身,而是导向轮(前轮)和转向架间的引导杆。 

 经过深思熟虑,刘明继续调整西轮马车的设计草图。 

 通过分析得知,转轴产生的杠杆力与轮子受的侧向力成正比关系,并与轮子半径也存在比例联系。 

 这意味着前轮应略小于其他轮子,加上导向机构后,滚动方向能与前进方向保持一致,减少侧向压力,即使没有差速器也能广泛应用西轮马车。 

 毕竟差速器解决的是周向运动差异,而西轮马车面对的是轴向的运动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