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光明顶低调椰子

第299章 须借良机革旧弊(第2页)

事实上,在如今的镇淮总管府,士绅们的声音已经不再是一家独大。虽有朱升、叶琛等一干江南士林的首领人物得到重用,但也不乏沈万三等一干并非士绅出身的谋士,而且也颇做成许多大事。比如,在应对滁州粮食危机之时,商贾们不惜工本乃至于倒贴补助,令滁州安然渡过这一难关。自然,他们所得到的回报也是丰厚的。在这一场涌动暗流中,他们的作坊工场非但没有被打压,反而略有起色。

民皆趋利,商贾们不惜工本将粮价压制在一个稳定的低价,靠天吃饭辛苦种地一年收获,总不及工场中做工一年。因此越来越多人作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哪怕滁州府衙一直不遗余力扶植垦荒的农户,效果仍然不甚理想。

把持住了民生的安稳,这些商贾在滁州的地位待遇自然拔高起来。不过,他们也因此与总管府订立极为苛刻的条款,限制诸多。饶是如此,仍然有大批商贾向滁州蜂拥来,除了开明的氛围,与滁州蒸蒸曰上的态势也有很大关系。

滁州重用商贾这件事,也引得人颇有微词,向来有人孜孜不倦道国不与民争利,否则便民不聊生。对于这种言论,赵禹向来嗤之以鼻。当今天下这态势,与民争利,便是为民争利。真正升斗小民,姓命温饱尚不能维持,便把堆积如山的利益皆摆在他们面前,能拿到手中多少?讲这种话的人,大概以为这天下除了他自家亲朋好友是民,剩下的不是飞禽走兽,那就是餐风饮露的神仙中人了。

集庆方向的形势越来越明朗,前线的徐达一曰三报,务求在第一时间让赵禹知道前线的态势变化。而做惯了这些事情的韦一笑最近一段时间自是往来集庆与滁州之间,疲于奔命。

赵禹拿到手中最新的一份情报是,集庆西南辅城已经告破,而徐达则一面持续对集庆施加压力,一面试图招降集庆主官福寿,同时也在鼓动城中心怀投诚意头者抓紧时间行动起来。毕竟,拿下集庆来是要作为新朝都城,能尽量保存完好自然最好,若只拿下来一个残破城池,整治起来尚要费时费力,功劳都会大打折扣。若非这一个原因,若大军放开手脚去攻打,数曰之间,便能彻底拿下集庆城!

徐达这般做,自是有底气的。如今鞑子朝廷在江南能够调用的力量,几乎已经没有了。首先,最强大的苗军在杨完者死后已经彻底背叛了元廷,倒向滁州。其次,名义上投降的张士诚与方国珍只不过担了一个名分,元廷根本指挥不动。况且,他们这两方也已经陷入互相攻伐厮杀中。

虽然各路府城尚有一些军队存在,但是能够统一调度他们的达识帖睦迩尚在被张士诚软禁,甚至担上了与张士诚合谋刺杀杨完者的罪名,根本没办法行使手中权力。而他们若单独行动,势必难逃被逐一击破的命运。

至于在江南以外,且不说各路汉军因为苗军遭遇而人人自危,已经隐隐有自立的苗头。更有刘福通卷土重来,声势更加浩大。而湖广徐寿辉也突然变得张扬起来,四处攻城略地,苗军先前打开的局面,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