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辽国公空樱
第 222 章 打嘴炮
然朱元璋亦不着忙,心忖借此契机,窥探诸朝臣之面目,倒也不失为一桩美事。·删!八/墈_书!徃. -已*发~布-蕞/薪\章·洁¢
且辽东整军备战,本需时日,权将此番朝堂纷争,当作闲暇消遣。
朝臣皆知,攻倭一事,若仅空言争吵,难有定论。众人所求各异,若非利益契合,实难达成一致。
朝堂党争,究其根本,盖因利之所在。
群臣各怀心思,或为家族兴衰,或求个人显达,或谋封地财货,或争权柄威势。
利益分歧既生,遂各结朋党。
彼此之间,以同利为合,异利为敌。
为达己方之利,不惜排斥异己,攻讦倾轧。
于国之大事,亦常以利断之,而非以社稷民生为首要。
致使政令推行受阻,朝政纷扰,实乃国之大患。
朱元璋洞悉党争之弊,然容胡党与浙东集团于朝堂,盖有深意。
一则,以党相制,可分权势。使二党相互制衡,彼消此长,皆难独大,皇权得以稳固。
二则,观其争斗,可察群臣。从中洞悉诸臣品性、才能与谋算,以便因势利导,量才而用。·l_o*v*e!y+u,e~d?u,.,o·r′g¢再者,国家诸事繁杂,需人操办。
二党之中不乏可用之才,借其争竞,亦可激出众人办事之能,为朝廷所用。
虽党争有害,然权衡利弊,暂容之以为权宜之策也。
朱棣闻知辽东正秣马厉兵,筹备战事,兴致顿起,心内思忖,亦欲亲赴征伐,与倭国一决雌雄。
朱棣遂往寻徐达,作揖道:“徐叔父,侄意欲往辽东,参与备战诸事,不知可否?”
徐达早闻辽东欲兴兵伐倭,然面对朱棣之请,却难以应许。
其一,辽东伐倭之举,朝廷尚无定论。其二,朱棣身为皇子,既定于北平历练,断不可任其随意离所。
徐达拱手而言:“此事尚未有决,燕王殿下且安驻北平为好。”
朱棣闻此,面露无奈之色。其性好动,难以安闲。虽于关外征伐北元余孽亦觉畅快,然心底却觉追随常孤雏作战,更添几分豪情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