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口蜜腹剑
"顾技术员!可算找到您了!"男人热情地伸出手,"我是红旗公社新来的副主任赵德柱,专门来学习先进经验的!"
顾十七直起腰,打量着这个不速之客。男人约莫四十岁上下,皮肤却异常白皙,手掌心也没有老茧——这绝不是一个常年在基层工作的干部该有的样子。
"赵主任好。"顾十七保持着礼貌的距离,"我们这里没什么先进经验,就是按部就班搞生产。"
"太谦虚了!"赵德柱掏出一包大前门香烟——这在农村是罕见的奢侈品,"听说您搞的那个'责任制',让粮食产量翻了两番?"
顾十七心里警铃大作。这个陌生人一上来就用了"责任制"这个敏感词,还刻意强调了产量增长,简直像是在故意引诱他说错话。
"都是集体经济的功劳。"顾十七接过烟却没点,"我们只是在劳动管理上做了些小调整。"
赵德柱眼中闪过一丝失望,随即又堆满笑容:"顾技术员思想觉悟真高!对了,您怎么看'两个凡是'?现在
田埂上的泥土突然松动,顾十七脚下一滑,整个人扑进了水田里。等他狼狈地爬起来时,笔记本已经泡在了泥水里。
"哎呀!我的实验数据!"顾十七故意大喊,"赵主任,我得赶紧回去抢救记录,改天再聊!"
三天后,一个自称《农村科学》杂志记者的年轻女子找到了顾十七的办公室。
"顾技术员,我们想做个专题报道,介绍您的农业创新。"女记者梳着两条麻花辫,说话时眼睛亮晶晶的,"特别是您对集体经济发展方向的思考..."
顾十七注意到她拿的是上海产的英雄钢笔——这种高档货色不是一个普通杂志记者用得起的。更可疑的是,她笔记本扉页上隐约可见"省办"两个字的钢印痕迹。
"我没什么创新,都是老农经验。"顾十七给她倒了杯茶,"要说集体经济的优势,那可太多了..."
他故意滔滔不绝地背诵《人民日报》上的官样文章,直到女记者眼中的光芒逐渐暗淡。
"顾技术员,"她突然打断,"有人说现在的集体经济效率低下,您觉得呢?"
办公室的门在这时突然被推开。郑敏抱着一摞资料闯进来:"顾十七!省农科院急要杂交稻的..."她看到女记者,立刻"慌乱"地改口,"急要那个...水稻栽培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