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包产到户
顾十七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躺在一片麦田里。金黄的麦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他猛地坐起身,脑袋一阵眩晕。
"这是哪儿?"他喃喃自语,低头看见自己身上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脚上是一双磨破了边的解放鞋。
最后的记忆是在图书馆查阅1980年代农村改革资料,为毕业论文做准备。然后书架突然倒塌,眼前一黑...
"喂!那边的!偷懒是不是?"一个粗犷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顾十七转头,看见一个皮肤黝黑、身材壮实的中年男子大步走来,脸上写满了不耐烦。
"我..."顾十七张了张嘴,不知该如何解释。
"顾技术员,公社派你来是指导生产的,不是让你来睡大觉的!"男子一把将他拉起来,"我是红旗公社第三生产队队长赵志刚,跟我来。"
顾十七踉跄着跟上,大脑飞速运转。技术员?公社?这些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词汇让他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他穿越了,而且似乎回到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生产队的景象让顾十七倒吸一口冷气。田地里,几十个农民排成一行,机械地挥舞着锄头,动作迟缓而缺乏效率。远处,几个妇女背着孩子在捡麦穗,孩子们瘦得肋骨分明。
"今年收成怎么样?"顾十七试探性地问道。
赵志刚叹了口气:"比去年好点,亩产一百五十斤左右。但交完公粮,每人分不到三十斤,还得靠野菜充饥。"
顾十七心里一震。作为农大学生,他清楚地知道,即使在最落后的地区,小麦亩产也不该低于三百斤。这里的农业生产水平竟然如此低下。
接下来的三天,顾十七摸清了基本情况。这个世界类似于他熟悉的1980年代初,但历史走向有些不同。这个名为"新华夏共和国"的国家刚刚结束了一场政治运动,经济濒临崩溃,尤其是农村地区,大饥荒的阴影笼罩着全国。
他被分配到的红旗公社位于华北平原,土地肥沃却产出低下。公社制度下,农民们"出工不出力",生产效率极低。更糟的是,连续两年的干旱使情况雪上加霜。
"必须做点什么。"第四天清晨,顾十七站在田埂上,看着蔫头耷脑的麦苗,下定决心。
他找到赵志刚:"赵队长,我想试试改良一下耕作方法。"
赵志刚狐疑地看着他:"怎么改?"
"首先,深耕松土;其次,合理密植;还有..."顾十七滔滔不绝地讲起现代农业知识。
赵志刚的眼神从怀疑逐渐变成惊讶:"你这些理论...从哪学的?"
顾十七早有准备:"我在农学院读书时研究过国外资料。"
"行,给你一小块地试试。"赵志刚最终点头,"但别影响其他人。"
顾十七选择了生产队最贫瘠的一块边角地,带着五个自愿帮忙的年轻人开始了实验。他改良了农具,引入了轮作概念,甚至偷偷用现代知识调配了简易肥料。
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那块实验田的麦苗比周围的茁壮许多,绿油油的在一片枯黄中格外显眼。
"顾技术员,你这..."赵志刚蹲在地头,手指颤抖地抚摸着麦穗,"真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