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叫枝解惑(第2页)
可不是嘛,原先的涂胶工说,外地的工钱每个月满勤,能有七千多,还管吃管住,在屿石县不管饭,天天回家睡觉,一个月多说才给四千多。万一家里再遇些需要花钱的散事儿,钱就不够还房贷的。到外面的工地打工,七千多,我还掉每月四千多贷款,还可以往家里补贴些,小孩在屿石县上学的费用也基本够用的了。
赵振邦把他们俩个说的话过一过脑子,说,你们出去打工挣钱,家里的老人,我没有记错的话,大概都有七八十岁了,你们走了,小孩都跑到屿石县城里上学,媳妇儿肯定也跟过去照顾他们,家里的老人怎么办?
这话一问,俩个熟人半天都没有说话。看他们沉默不语,赵振邦估计自己的问话刺中了他们外出打工的软肋,他们的父母实际上都处在无人问津的现状,可以说老人一旦生病,基本上等于坐以待毙。
那没办法,放羊的熟人低着头说。
且过一天是一天吧,不都是这样吗?涂胶工不愿意再说,他看了看同伴,与赵振邦挥了一下手,随即告了别。
通过上次与那两个熟人的短时间接触,赵振邦不再感到贷款有多么可怕,连那两个平时能力表现不怎么样的熟人都能通过外出打工应付自如,他怕什么呢?按照原先的涂胶工的说法,他外出打工,一个月还贷款四千多没问题,自己和媳妇儿孙叫枝,两个人都在屿石县工地打工,他干钢筋工,他媳妇儿干勤杂工,按目前的收入来说,他们俩合起来,如果在屿石县贷款买学区房,也不在话下。
刚才爸爸拿乡下自建房与屿石县城里学区房作比,他有些难受,爸爸之所以那样说话,肯定认为儿子儿媳想买房子,那就买好了,不就是十几、二十几万块钱吗?他完全可以帮他们付一大笔钱。赵振邦替爸爸算了一下,自从种大棚蔬菜以来,父母除掉花销,这些年来总共能节余下十万块左右,虽然具体数字多少他不知道,但也八九不离十。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爸爸的老年生活就像专心读书的学生一样,基本上撇开了种大棚菜之外的一切,全神贯注,倾心于在他那花红叶绿的封闭式的菜棚一隅侍弄菜蔬,对外界轰轰烈烈的房产革命孤陋寡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