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齐桓首霸(六)(第2页)
秋风渐起,带来了远方的消息。周襄王忧心忡忡地向齐国诉说着戎人在边境地区所造成的祸难。戎人的侵扰,让周王室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大片的土地被践踏,百姓流离失所。齐桓公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他明白,若不及时援助周王室,齐国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于是,他急忙调集诸侯的军队,奔赴成周,驻守防守。士兵们在边境严阵以待,时刻警惕着戎人的再次进犯,以抵御可能到来的威胁,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冬季的寒风凛冽刺骨,却吹不散齐国与诸侯国之间为了和平而做出的努力。齐桓公与鲁、宋、陈、卫、郑、许、邢、曹八国国君在淮地隆重会盟。会盟的场地布置得庄严肃穆,各国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在这次会盟中,各国国君共同商议救援鄫国免遭淮夷侵犯的重要事宜,以及接下来向东方用兵的战略规划。各国君主纷纷下令为鄫国筑城,以抵御淮夷的侵略。然而,修建城墙的劳役极为繁重,负责筑城的百姓们日夜劳作,困乏不堪。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有人实在不堪重负,夜里登上小山头,声嘶力竭地喊叫着:“齐国发生动乱!”这一阵惊呼,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原本忙碌有序的筑城队伍瞬间乱了阵脚,诸侯们听闻此言,纷纷担心齐国局势不稳,为了自身国家的利益,都加快了回国的脚步。在还未等筑城工程完工之际,便各自匆匆回国,留下了未完成的城墙和满心忧虑的鄫国百姓。
同年(前644年),在命运的奇妙安排下,晋公子重耳(晋文公)历经千辛万苦,风尘仆仆地流亡到了齐国。重耳一路上风餐露宿,饱受磨难,但他心中始终怀揣着复兴晋国的远大抱负。齐桓公以他作为霸主的宽广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决定将本族之女许配给重耳为妻。他希望通过此举,不仅能帮助这位心怀天下的公子度过艰难的流亡时光,也能在未来为齐国与晋国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为两国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
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的春天,东方的大地上,战火再次重燃。齐、徐联军为了报复楚国此前一系列的侵略行为,浩浩荡荡地开赴战场。他们的军队士气高昂,军旗飘扬,对楚国的附属英氏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楚国在中原地区的扩张野心已久,不断侵扰周边国家,齐国与徐国联军的这一反击,让楚国陷入了新的困境。战场上,刀光剑影,双方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一时间,血流成河。
夏季的微风中,齐国却因内部琐事而泛起波澜。鲁僖公擅自灭亡项国,这一行为打破了诸侯之间长期以来微妙的平衡。齐桓公得知后,大为震怒,他深知这种破坏规矩的行为若不加以严惩,将会引发更多的混乱。于是,他毫不留情地将鲁僖公拘留起来,以此向天下显示对这种违背诸侯秩序行为的坚决态度。这一举措,在诸侯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国纷纷对齐国的行动表示关注。
秋季的凉意并没有吹散这场纷争,然而在声姜的巧妙调解下,局势出现了转机。声姜凭借着她的智慧与口才,在齐桓公与鲁僖公之间周旋。最终,鲁僖公终于被放回鲁国,齐、鲁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暂时得到了缓和。两国百姓得知此事后,都松了一口气,他们渴望和平,不希望看到战争的再次爆发。
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的冬天,齐桓公重病的消息在宫中悄然弥漫开来,如同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每一个齐国人的心头。齐桓公一生好色,虽有三夫人:王姬、徐嬴、蔡姬,但都未给他留下子嗣。不过,他众多的宠妾中,地位等同夫人的有六位。长卫姬生下公子无亏(亦作无诡、武孟);少卫姬诞下公子元(即齐惠公);郑姬育有公子昭(齐孝公);葛嬴诞下公子潘(齐昭公);密姬生出公子商人(齐懿公);宋华子产出公子雍。
早在之前,齐桓公和管仲便已将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并立为太子,这是他们为齐国未来精心布局的一步棋。他们期望公子昭能够在宋襄公的帮助下,顺利继承齐国君位,延续齐国的霸业。然而,深受长卫姬宠幸的易牙,为了谋求更大的权势,与宦者竖刁狼狈为奸。他们深知,若公子昭即位,他们将失去现有的荣华富贵。于是,他们送给齐桓公大量厚礼,用尽各种谄媚之术,妄图以此来改变齐桓公的心意。在他们的不断蛊惑下,齐桓公最终答应易牙立公子无亏为太子。这一决定,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齐国朝堂的巨大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