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张好古东溪听水夜半更

第一百零五章 稳步发展(第2页)

在如此火爆的销售形势之下,机械厂自然是喜出望外,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尽管他们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招募更多的工人,加班加点地赶制马车,但仍然难以跟上市场的购买速度。无奈之下,机械厂只得另行寻觅新的生产场地,以增加产量,那便是后话了。总而言之,这款小小的四轮马车着实让研究院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了当红一时的热门商品。

时光匆匆流逝,转瞬间,张好古精心搭建的暖棚内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那些原本深埋于土壤中的菜苗,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纷纷破土而出,探出嫩绿的芽头。在这严寒的冬日里,这一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色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赏心悦目。

在此期间,即使事务繁忙得不可开交,徐光启还是抽出时间亲自前往张好古的暖棚视察情况。当他看到那一片片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的菜苗时,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惊叹和喜悦之情。之前对于张好古反季节种菜的说辞还抱有一丝疑虑,但此刻亲眼所见这些茁壮成长的菜苗,他终于彻底相信了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做法确实可行。只要能够顺利生长,那么待到时机成熟,必然会迎来丰收的时刻。

徐光启本就对农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一直以来对种植活动怀着浓厚的兴趣。自从见识到张好古的暖棚成果之后,他便愈发着迷于此。从此以后,但凡稍有空闲,他都会迫不及待地奔向暖房,仔细观察菜苗的生长变化,与张好古交流探讨种植技巧和经验心得。而另一边,由张好古苦心钻研并捣鼓出来的铁炉子也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迅速投入市场销售。作为发明者的张好古,自然首先在自己家中安装使用这种新型的取暖设备。不仅如此,他还不忘给暖棚配备上铁炉子,以确保冬季里蔬菜们依然能够享受温暖适宜的环境。甚至连他尊敬的老师家里,张好古都没有遗漏,同样送去了一台铁炉子以供使用。

由于这种铁炉子采用煤炭作为燃料,相比传统的烧木头方式更为经济实惠。每个炉子仅需二两银子,价格亲民合理,即便是众多普通家庭也完全能够承受得起。因此,这款铁炉子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泛欢迎和青睐,订单如雪片般纷至沓来。短短时间内,通过销售铁炉子所获得的收益高达几十万两银子,这笔丰厚的资金毫无疑问地流入了研究院,进一步推动着各项科研工作的开展和进步。

玻璃的大规模生产已然成为现实,这一成果令人瞩目。张好古率先带领众人前往皇宫,将众多窗户替换成了晶莹剔透的玻璃窗。此举犹如给古老而庄严的宫殿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使得原本有些阴暗的宫殿瞬间变得明亮起来。

当阳光透过那崭新的玻璃窗洒进宫殿时,整个空间都被温暖的光芒所填满。曾经昏暗压抑的角落如今也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在这样光线充足、明亮宜人的环境中生活,就连崇祯皇帝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愉悦和开朗。他脸上的笑容日益增多,仿佛春天绽放的花朵般灿烂。

与此同时,宫中的妃嫔们对这些玻璃窗更是喜爱有加。她们纷纷惊叹于这神奇的变化,享受着透过玻璃投射进来的柔和光线,感受着那份前所未有的舒适与温馨。

另一方面,大四轮马车的生产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张好古此时正计划着在京城投入使用这种新型交通工具,并邀请了博学多才的宋应星和聪慧过人的方以智共同牵头,精心制定出一份详尽的规划方案。他们根据京城庞大的人流量仔细研究并绘制出合理的行驶线路。初步拟定先设定十条线路,每条线路安排十辆马车运营。同时,还将每条线路细分为若干个站点,其功能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公共汽车站。不仅如此,连每辆马车到达各个站点的具体时间也都经过精确计算和分配。待车辆数量达到一百辆之后,便会正式推向京城的大街小巷,为民众出行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