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绣班
清晨的露水还未散去,江桃提着自己做的鸡蛋糕站在了弄堂口。
不过几个月没来,门面已然焕然一新,原先简单的牌子换成了精美的木雕匾额,上面的字在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推门进去,室内比自己上次来的时候更加宽敞明亮,二十多张绣架整齐排列,窗前新添了几盆文竹,嫩绿的枝叶与丝线的五彩斑斓相映成趣。最里侧的绣架旁,一个穿淡青色旗袍的年轻女子正俯身指导两位学徒,乌黑的发髻上只簪一支白玉兰花,背影亭亭如画。
“这里针脚要藏得再细些……”女子声音轻柔,手指在绣绷上灵巧地比划着。
江桃屏住呼吸。那是苏云。
“苏云!!”江桃颇为高兴的在她背后唤她。
苏云猛地回头,手中的绣花针啪嗒掉在地上。她瞪大眼睛,嘴唇微微颤抖:“师……师父?”
她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见过江桃了,她知道江桃最近都非常忙,一直没去打扰她。
下一秒苏云已飞奔过来,双手紧紧攥住江桃的衣袖,像是怕她再次不见。江桃这才注意到,她如今消瘦了不少。
“师父您怎么来了?”苏云慌忙抹去眼角的泪花,“别人都说您最近忙厂里的大事……”
“再大的事,也得来看看我的关门弟子啊。”江桃笑着举起手里的塑料盒子,“带了点好东西给你们。”
工作室里的女工们好奇地围过来。江桃这才发现,除了上次见过的几个人,还多了几张年轻面孔。
袁之意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得意地挑眉:“怎么样?苏云现在克厉害了,好多人都知道她呢,附近大学生都慕名来学呢!”
苏云红着脸引江桃到最里间的作品展示区。墙上挂着一幅幅精美绣品,居中那幅《江南春早》双面绣尤其夺目——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一只蓝蝶停驻在粉杏枝头,最神奇的是,随着视角变化,蝴蝶翅膀竟能呈现出蓝紫渐变的光泽。
“这是……”江桃凑近细看,惊讶地发现苏云独创了一种将金银线与蚕丝混纺的技法。
“我试了二十七种线材配比才成功。”苏云小声说,“记得师父教过,苏绣讲究平、齐、细、密、顺、和、光、亮,但我想……或许可以再加个活字?”
江桃心头一热。苏云不仅完全掌握了传统十八种针法,还有了自己的创新。她情不自禁抚上绣面,指尖感受到那些几乎不可察觉的凸起——正是苏云独特的“叠色针法”留下的痕迹。
“师父,您摸摸看反面。”苏云轻声提醒。
江桃翻转绣片,震惊地发现反面竟是完全不同的图案——一只展翅欲飞的金凤凰,与正面的静谧春景形成奇妙对比。这种双面异色异图的绣法,即使在苏绣大师中也属罕见。
“你……什么时候学会的?”江桃声音发颤。
“去年冬天。”苏云从抽屉取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按您留下的图样册,我每天练到半夜。我还去找了位沪市刺绣厂退休的老技师指点……”
江桃翻看笔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针法心得,每一页都贴着线材小样,有些页角因为反复翻阅已经起皱。
“师父,您能给我示范一下虚实针吗?“苏云突然请求,“老技师说这招您最拿手,可我总绣不出那种朦胧感……”
江桃欣然应允。在众人围观下,她拈起一根细如发丝的浅灰色线,穿针引线。随着手腕轻巧地上下翻飞,绣绷上渐渐浮现出远山轮廓——近处清晰可辨山石纹理,远处却如笼薄雾,虚实相生,意境深远。
“手腕要松,指尖要稳。”江桃边绣边讲解,“线不能拉太紧,留三分余地,就像……”
“就像做人,凡事留一线。”苏云自然而然地接上下半句,师徒俩相视一笑。这是江桃常挂嘴边的话。
示范结束后,苏云神秘地拉着江桃来到角落的柜子前。打开柜门,里面整齐摆放着各种现代风格的绣品——绣着卡通图案的手机壳、带有刺绣logo的棒球帽、甚至几双装饰着微型绣花的运动袜。
“这是……”江桃拿起一个绣着桃香厂竹林logo的徽章,发现背面有暗扣可以拆卸。
“我想着,如果方便面包装上加个这样的刺绣徽章,消费者用完面可以拆下来当书签或者装饰……”苏云越说声音越小,“是不是太异想天开了?”
江桃如遭雷击。这个简单却绝妙的创意,正是她苦思冥想的产品差异化方案!可拆卸刺绣徽章既能提升产品档次,又能让消费者长期保留品牌印象,甚至可能引发收集热潮……
“小云,”江桃一把抓住徒弟的手,“你愿不愿意来桃香厂当产品设计顾问?”
午饭时间,柳烟叫了附近餐馆的招牌菜。女工们围坐两桌,听江桃讲苏联之行的趣事。苏云特意挨着江桃坐,不时给她夹菜倒茶。
饭后,江桃帮着整理绣线。当她打开存放金线的抽屉时,一个小布包滚落出来。展开一看,是条素白手帕,角落绣着几枝桃花,下方四个小字:“桃李春风”。
“本来想等师父生日再送的……”苏云慌忙解释,“针脚还粗……”
江桃将手帕贴近心口。桃花用的是她最爱的“抢针”技法,每一瓣都透着深浅不一的粉,仿佛能闻到香气。她突然明白,这世上最珍贵的礼物,莫过于将自己所学,又毫无保留地传递下去。
夕阳西斜时,江桃不得不告辞回厂。苏云坚持送她到公交站,一路紧紧挽着她的胳膊。
“师父,”临别时苏云突然说,“我收了三个小徒弟,都是福利院的孩子……我教她们的方法,都是您教我的。”
公交车缓缓驶来。江桃转身拥抱这个已经比她高出半头的徒弟,千言万语化作一句:“你很厉害,小云。”
车上,江桃透过车窗回望。苏云站在站牌下不停挥手,身影渐渐变小,最终与这座城市的轮廓融为一体。江桃摩挲着手中的绣花手帕。
回到工厂,江桃立刻召集设计部开会。当她将苏云的可拆卸刺绣徽章创意和盘托出时,整个会议室沸腾了。唯有顾有为若有所思:“这创意好是好,但量产成本……”
“所以我们要做限量版。”江桃早已成竹在胸,“先推五十份“非遗传承纪念装”,每包售价翻倍,目标收藏市场。”
她可是知道,限定带来的诱惑,如今人们生活条件上去了,不愁没人买。
“江厂长!快看今天的《经济日报》!”会计老李气喘吁吁地冲进办公室,手里挥舞着一份还带着油墨香的报纸。
江桃接过报纸,第三版右下角的报道格外醒目:《一枚徽章引发的热潮——传统工艺为现代食品注入新活力》。旁边配图中,一位戴红袖标的居委会主任正展示别在胸前的桃香厂苏绣徽章。
“沪市集邮公司已经有人出价200元收购这枚徽章了,”老李激动地指着报道,“比咱们定价整整翻了二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