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虽然没有,但我还不会编吗?(第2页)
他们在王新民之后的祖宗,还又出了一些大官。他们是最近几十年才破落的,才迁过来给老祖守墓的。
村民看见有书生跑来,免费帮他们修家谱,而且还说他们有很多当大官的祖先,当然高兴。反正自己也搞不清楚,既然有学问的人说是这样的,那就应该是吧。
自己是五十多年前迁过来的,这个其实老村民都清楚。既然人家都知道了,也就没必要死不承认了。更何况这个书生还给了些粮食布匹。
就这样,王正文把自己的一些祖先嫁接过去,把自己高祖父(曾祖的父亲)的一个落魄的兄弟,算成这伙村民的祖先。然后这样王友志就跟他同宗了。
因为那个村很多代都是一般的农民,所以没有什么事迹。只需简单地写上某某生某某,然后娶某某又生某某,就这样一路下来倒也简单。
做好了以后,他拿着又去找尚书大人。王正文先是一阵表功,说自己这一段时间如何辛苦,最后找到了王有志的祖先是唐治礼郎中王新民。
尚书听后,想了一会,想不起来听说过这个人。既然如此,那就肯定跟他们没关系,而且大概跟琅琊王氏其他兴盛的几支也没啥关系。他的脸顿时就沉了下来。
王正文一看,赶紧拿出伪造的这个家谱,说:“叔父大人请看。”
尚书疑惑地接过来,一边翻看,一边听王正文讲,他如何千辛万苦查找发现,王友志还真是跟他们是一宗的。
尚书大人听了以后,愣了一下,又看了看家谱,然后想明白了。他歪着头想了一会,说:“你去处理吧。别让人家挑出毛病来。”
于是历史发明家王正文又找了个做假字画的,把相公村的家谱做旧。因为要加急,花了二十两银子。
做假画的收了钱,撇撇嘴。把这本家谱跟一些发霉的纸,逐页交叉在一起,放在一个瓦罐里,挂在阴沟盖子下面。过了七八天,先用点硫磺熏了,然后又用蒸汽熏了熏,再晒了两天,交给了王正文的家仆。
这项文化修复工程才算正式结束。光作假做旧之前,就折腾了他大半个月,天天加班熬夜,累得半死,青楼都没去。事情做完以后他躺在床上想,人人都说当官儿好,哪知道当官儿的不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