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超级巨头

 近年来,机电二局和其他军工单位一样,面临着诸多挑战。 

 然而,成功研发霹雳11并将其与国产战斗机配套出口,几乎成为了他们扭转局势的唯一希望。 

 在军火市场上,弹药虽不像装备那样引人注目,但在利润率和交易额上,往往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飞机的买卖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的合同通常包含未来数年甚至十多年的维护服务。 

 如果买家对升级不感兴趣,那么这笔交易往往就成了一次性的。然而,弹药是另一种情况。 

 弹药属于消耗品,即便没有战争,每年的常规训练也会用掉不少。 

 对于那些缺乏强大军事工业能力的国家来说,补充弹药只能依赖原供应商。 

 因此,对于机电二局而言,霹雳11导弹有潜力成为一项长期盈利的产品。当然,这建立在能够销售先进战斗机的基础上。 

 因为老旧机型如强5或歼6的用户,根本不会考虑中程导弹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90年代末,没有超视距空战能力的战机在市场上已经难以找到立足之地。 

 所以,霹雳11的成功定型不仅对其自身意义重大,也促进了整个航空工业的进步,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当天晚上,在鼎新基地的招待所内,参与测试的团队举办了一场小型庆祝晚宴。 

 当酒意渐浓时,许宁注意到身边的郭立强开始有些站立不稳。 

 深知在这种氛围下直接阻止饮酒无济于事,他巧妙地将郭立强拉到门口,转移话题至导弹的专业讨论上。 

 “郭总,这次霹雳11的靶试无疑会非常成功,我想知道你们接下来打算怎么做?”许宁问道。 

 听到专业问题,郭立强立即放下酒杯,似乎瞬间清醒了许多。 

 “半主动雷达制导技术已接近极限,我们计划更换导引头,开发B、C两个新型号,其中B型采用红外制导,而C型则使用主动雷达制导。” 

 他继续说道:“此外,目前40公里的射程显得不足,如果我们能换用新的推进剂,理论上可以将射程提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