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金融异化实体(第2页)

 

有对缺少资金的新兴企业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判断该企业的未来收益,再进行对应风险投资,廉价收购该企业的股权,吃过一段时期的高收益,再根据市场调研和判断,利用掌握的信息差提前高价出售股权。

 

金融行业赚钱的方式这么多,收益又这么高,自然就有人会想方设法地成为大资本。

 

相应的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集资行为。

 

比如成立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收取保费,建立保险基金,再将大量的保险资金进行金融投资获得收益。

 

企业也会要想集资让自己获得充足的资金扩大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于是拆分企业的部分股权发卖到市场,购买这些流动股权的购买人可以按照持有的股权获得相应的企业利润,也就是股息分红。

 

抢购这家企业流动股权的人越多,流动股权的价值就越高,符合低买高卖时就可以选择抛售获利,这就是股票。

 

除了这些投资和集资行为外,金融领域更常见的一种钱生钱操作是放贷。

也正是这个金融放贷与房地产行业高度关联,推动形成了后世房地产的巨大泡沫。

 

放贷很容易理解,将钱借出去,再按照本金和借贷时间收取利息实现盈利。

 

而影响放贷可以盈利多少的不完全取决于法律规定的最高利息,更取决于有多少人愿意借贷给你利息。

 

这才是金融资本隐晦深奥的地方。

 

普通人的消费无非是衣食住行,一个繁荣稳定的社会不会允许在这些最基础的民生方面人为制造严重缺口,常理来说国家也不会允许。

 

这些基础方面老百姓没有太大的缺口自然不需要借钱,就算缺钱用也是相应地减少生活质量,节省一些而已。

 

但是真正能让老百姓大把花钱,甚至赌上身家性命也要借贷花钱的,是对获利翻身成为有钱人的希望。

 

一个正常的房地产行业理应是老百姓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和需要去购置住房,收入水平不够买房的那就租房,没有对应需要的,那就住在乡下老家,这是最正常的。

 

但是一个城市地段优越的住房通常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