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478章 市场经济改革利弊(一)(第3页)
带来的变化是改革以前教育都是以公办为主,实行低收费甚至免费教育政策。
小学和初中基本不收取学费,高中和大学虽然有少量学费,但数额很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能享受助学金等资助,总体上百姓教育负担较轻。
而改革以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实行收费制度改革并逐步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
虽然国家也出台了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一系列资助政策,但对于一些贫困家庭来说,每年数千块上万块钱的学费和数千块上万块的生活费,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家庭,甚至可能需要举债供孩子上大学,经济压力明显增加。
另外是在引入非公立教育后,教育开始出现差异化。
只有公立教育时,所有人学的都是义务教育,不过因为就学人员基数非常大,国家负担的成本高,所以一个老师往往要同时教很多个学生,教育质量就没那么理想,但至少大家都是同一起跑线,学好学不好也凭各自努力。
而非公立教育也就是私立学校,因为逐利,他们往往会投入更多的资本,营造更好的教育质量,吸引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家庭将孩子送入他们学校,同时收取远高于义务教育的学费。
因为投入的资金更多,可以聘请职业能力更优秀的教师,同时因为给教师的薪水足够多,学校就可以对教师下达更高的教育指标,一个教师也可以负责更少的学生。
学生的成绩整体高于公立学校,他们自然就可以占据高端教育市场。
公立学生与非公立学生之间的起跑线也就此拉开了。
随之而来的是普通家庭也寄希望于自己孩子能通过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前途,哪怕收入水平不高也会尽力送孩子去私立学校。
中国学生的整体教育成本也就在这几十年间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