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打工潮(第2页)

单从这个滞胀现象来说,我朝必须在赋税这个遏制贫富差距的手段之后,再加上一项强制的工资分配制度。

最好是规定出工人的最低工钱之余,再增加一条如盈利超出维持生产所需,那就将超出部分的盈利按比例分配给工人和企业,如果企业利润只够维持生产,那企业就只用给最低工钱。”

“那不是逼着企业做假账吗?”

“你查税怎么查的就怎么查账。

古往今来富人何以成为富人,不就是因为获利颇多吗?

按比例分成,企业赚得越多,工人就赚得越多,工人为了赚得更多积极干活,企业不也赚得更多?”

“这个办法后世华夏在国企改革上的利润留成制度已经用过了,做假账降低分成是必然啊。”

“可这与最基本的收税是一样的,这个解决不了,那将来工商业再繁荣国家还是收不上足税。办法肯定有的,也只有将这条路走通了,生产销售循环才能一直维持下去,国家才能一直强盛不至再度衰落。”

……

【九十年代,中国逐步推行改革开放,优先发展轻工业的进程如火如荼地展开。

各类制造业工厂拔地而起,劳动力市场大幅放开。

也是在这个时候,中国内地的老百姓们开始大规模涌向东南以广东为首的沿海省份打工。

简陋的蛇皮袋装着简陋的行李,争先恐后挤上火车的是无数背井离乡的打工人。

作为第一批打工潮的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不知道产业园是劳动力需求最大的地方,也不知道什么性质的工厂规章制度更完善,待遇更好,只是简单的哪里有工打就去哪里,哪里要自己就去哪里。

就连那时的国家在保障工人利益方面也没有多少的经验。

当时劳动法律法规相对较少,虽然有一些关于劳动保护、工资支付等方面的规定,但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

比如工厂拖欠工人工资,工人都不知道该去什么部门寻求帮助,甚至不知道劳动行政部门的存在,正因为当时的劳动行政部门不够完善,宣传不够普及,存在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