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腾飞背后是压制已久的经济(第2页)

 

于是国家限制社队企业必须遵循“三就地”原则,也就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

 

资金也是资源的一种,所以国家还加重了对社队企业的税收,限制了社队企业的贷款。

 

社队企业无奈又一次面临发展艰难的境地。

 

不过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渐转型,社队企业很快迎来了巨大发展机遇。

 

因为家庭联产承包制全面推广以后,使得原本被国家用集体化高度榨取劳动剩余的农民,重新拥有了财产支配权和土地使用权。

 

并且随着粮食产量增加,农村劳动力剩余,政府对人口流动态度由“堵”转“疏”。

 

户籍制度开始松动,国家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

 

由此广大农民又拥有了支配自己从事任何劳动的权力。

 

同时政府还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收购的价格。

 

如此一来农民更愿意种粮食了,手里也开始有存款可以消费了。

不过毕竟是才开始积蓄不久,农民手里的存款有,但不多,能够承担的消费主要还是低档商品和生活品。

 

但这却是从没有到有的巨大转变。

 

一个巨大劳动力市场和低档消费品市场被快速释放了出来。

 

而且当时的城市工业还是以军工和重工业为主,低档消费品供不应求,有多少老百姓都能买了去。

 

本就以小工业小制造为主的社队企业,在这一领域简直没有对手。

 

就这样,社队企业、集体资金、劳动力、市场需求,几大生产要素凑齐了。

 

一个潜力无比的经济增长动力被释放了出来。

 

随着农村各种联营企业、合伙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

 

以社队企业为基础的经济获得了一个新名称,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在九十年代中后期达到巅峰,1998年实现增加值亿元,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为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9%。

 

到了2005年,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更是达到亿元,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8.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31.1%。

 

在那个“时势造英雄反”的环境下,乡镇企业不仅没有被政策限制住,反而迸发出了无比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