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改革开放(三)(第2页)

 

四三方案是中国正式改革开放前的一次重要尝试。

 

国家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投资建设,改变一直偏重工业的经济结构,加强民用领域建设,建成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工业体系。

 

所以这次开放引进的很多都是民用领域的技术和设备。

 

像化肥生产设备、火力发电机组、石油和燃气加工设备、钢铁加工塑形的轧钢设备、制造服装的化纤、采煤机组等等。

 

低成本高质量的化肥,让中国的农业亩产逐年上涨。

 

化纤让中国的普通百姓不再只有朴素单调的着装,服装变得丰富多样,便宜又易加工的化纤还可以用来生产编织袋。

 

发电更高效稳定,功率还更大的火力发电机组,让中国的电力工业得以蓬勃发展,居民用电也更加普遍。

 

时隔多年,中国早在第三次五年计划时就想平衡发展的设想,终于开始实现了。

 

人民也是第一次享受到了协调发展带来的好处。

不过四三方案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改革开放,因为当时还是计划经济制度。

 

国家是靠西方的优惠贷款来引进设备和技术,引进的技术和设备仍然属于国有。

 

其目的在于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能自己生产的就自己生产,不能自己生产的,也要将不多的资金向如何实现自己生产去投资。

 

总结就是一句,买不如造。

 

可是完整的工业体系又岂是那么容易建成的?哪怕有美国的拉拢策略在,国外资本也不会轻易将自己的独家技术转入出去,那无疑是自废武功,断送未来长远的收割能力。

 

中国能在四三方案中引进这些技术和设备,一是因为一些传统产业的设备和技术相对过剩或落后,将这些转移到中国,有助于他们集中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同时也延长了这些设备和技术的经济寿命。

 

另一个则是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经济危机,生产过剩,市场需求不足,急需开拓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