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433章 改革开放的背景(第2页)
服装朴素与否也能反映出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当时蓝、黑、绿、灰是绝对的主流,色彩单调且高度统一。
衣食住行中的住也相当困难。
以上海这个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为例,180万的住户中,有89.98万户为住房困难户。
老人、夫妻、孩子三代同居的占到户;两户同居一室的户;人均居住面积2平米以下的多达户。
人均居住面积两平米是什么概念?
住房不存在客厅,进门就是卧室、厨房,卫生间要几家合用,房间小到摆不下几张床铺,也分不了几个隔间,只能两个人或以上同睡一张床。
上海人口密集,在住房面积方面肯定比别的城市要少很多,但别的城市相应的也没有上海那么“发达”,基础设施和商品供应也没有那么多那么好。
再看农民在当时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据前往农村调查的干部亲口所述,农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的样子。
像安徽这种先天条件和资源较好,相较其它地方发展也更好的省份,却依然存在一些村子穷到门、窗都是泥土坯的,连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名副其实的家徒四壁呀。
像陕西、甘肃的一些偏远地区,资源和地理位置不好,生活水平就更不如了。
有的村民困难到兄弟几个共穿一条裤子,谁出门干活谁穿,孩子躲在床上不敢下地见人,因为没有衣服穿。
还有的家庭,一家十口人只有一床被子、七个饭碗。
当然这种情况只是极个别,不具有普遍性,但可悲的是它确实存在。
人民生活困难到了这种地步,让人不禁伤心哀叹,解放几十年了,还有人民过着这种日子。
据原农业部管理局统计,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均收入低于50元。
有1.12亿人每天挣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每天挣一角四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