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422章 工程(第2页)
但是那时中国在核武器领域仍有许多的关键问题还没有解决。
比如苏联专家带走大量未交接的技术资料,导致理论模型不完整,许多关键理论研究近乎断档。
这就使得中国的科研人员必须重新梳理和构建理论体系。
为了牢记苏联讽刺中国离了苏联援助就造不出原子弹,于是中国把苏联专家撤离的1959年6月定为中国核工程的代号,“596”工程。
而中国的科研人员想要独立完成对这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就得完成包括铀同位素分离的级联理论、辐射物理与防护、核装置的总体设计、爆轰波的传播,以及核武器起爆炸药对应数量等等理论计算。
这些理论任何一项都必须经过大量计算得出精确结果,稍有出错,都会极大延迟原子弹研发进程。
比如核武器起爆炸药所需爆轰速度、压力分布、核材料的临界质量等参数。
正因为计算难度大,数据收集困难,必须通过大量实验来精确测量和确定。
所以中国科研人员在西北戈壁滩进行了数百次核爆模拟实验,才一点点试出了原子弹可靠起爆并达到预期的爆炸当量。
而每一次核爆实验都会消耗一定量的核材料。
这对当时工业生产能力和经济基础并不好的中国来说,代价太大。
这还仅是核武器研究所需计算结果的其中一项,其它同样需要极其精确计算的数据还多的很。
科研人员为节省国家投入,只能一遍遍计算,一遍遍核算,力求尽可能少走能避免的弯路。
而当时的中国虽然有104型电子管计算机,但计算机数量稀少,且性能不高,对于一些简单计算,使用计算机反而不够便捷,算盘能更方便地进行基本运算。
于是在核工程基础理论计算时期,几乎白天黑夜都能看到中国的科研人员轮班倒地对着数据拨算盘。
那噼里啪啦声和熟练之极的手速,是当时中国的科研人员们为让中国人民从此挺直腰杆子,不惧任何敌人威胁的最直观努力。
甚至传说科研人员们为核工程验算的稿纸能铺满整个罗布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