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三年困难时期(一)(第2页)
后世的君主立宪制我看也是徒有其表,没了兵权、财政权这些实权,君主哪还能限制得了官员?哪还能废惩得了权臣?
何况这还事关我大明万世兴盛,您这不是把儿子我架在火上烤吗?”
朱棣:“那你说!这事除了你我父子还有谁能担得起来?
不好改就一步步来,一步步下放权力,一步步完善制度,总不能原地踏步,叫我大明朝多少年以后又衰落了吧?”
……
【在全民跃进的狂热下,1959年的中国的确在失去了苏联援助后,奇迹般地依然在经济和工业产能等各项数据上维持了高增长。
但是过分的狂热,过分追求高指标,以至计划经济不能做到妥善计划这一根本原则后,随之而来的反噬开始体现。
财政赤字和粮食缺口这两大危机,就在全民跃进如火如荼的1959年,爆发了。
1958年时,全国粮食产量尚且还是增产状态,虽然只有很少的百分之1.32。
但是到了1959年时,粮食总产量暴跌了百分之14.14。
1960年在下跌的基础上,又暴跌了百分之15.59。
到1961年时下降趋势才开始有所缓和,只下降了百分之4.88。
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57年的203公斤,下降到了1960年的163.5公斤。
这还只是个平均数,除去重体力劳动者以及特殊人群外,普通百姓的粮食占有量只会更少。
粗略算下来,那段时期人均每月能分到的口粮只有28斤。
要注意这里是斤,不是公斤。
换算成克,再除以三十天,日均口粮就只有466克。
而官方给出的数据是,百姓日均口粮不足400克。
计划经济中规定的中国人每年最低营养标准是191公斤,也就是每天523克。
这还是维持生产生活的最低标准。
而依照不足四百克来算,这里面每天的粮食缺口就达到了一百多克。
这就意味着这段时期的人民处于严重的饥饿状态。
有句话对饥饿概括地很好:人不是一下饿死的,而是慢慢饿死的。
百姓们才刚刚吃了几年饱饭,现在又重新陷入了饥饿,历史称呼它为:三年困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