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特殊时代下农民的付出与牺牲(第2页)

另外工分制的内在缺陷也不少。

首先工分首先由记分员进行每天记录,随后每十天或每月进行汇总,通过社员大会最终评定。

但是这里面的劳动质量就很难量化啊。

比如同样都是每天参与集体劳动,但熟练劳动者与生手劳动者的劳动质量具体要怎么评估呢?

又不能以每家的粮食产量为最终体现,那是单干才有的便利。

你要是直接说人家干活干地不好,不该给某些人记那么多的工分,那人家必然要跟你起争执,甚至在社员大会上打起来。

那合作社干部为了团结稳定,自然只能用言语劝说激励,再给大家都记相差不多的工分的方式,来避免频繁争执影响生产。

那到头来就又成了干多干少都一样了,积极性就很难提高,全靠个人觉悟。

而且在大环境影响下,个人觉悟也很难保持下去。

因为种出的粮食是大家的,用更多的心思与精力去精耕细作产量当然可以涨高,可有了分配保底,时间一长多数人还是会趋于天性,得过且过,不想自己过得太累。

另外记工分的行为和分配行为是人为的,既然是人为的就必然会存在主观影响。

上述的和稀泥就是其中一种,还有监管不力、拉帮结派、隐形剥削、滥用职权等等。

以及分配行为天然就比单干多了一道程序,肯定要比各干各的,各收各的粮要多出很多问题。

以后世为模板的结果论来说。

大农场之所以能存在下去,且人均生产力极为夸张,那完全就是依赖高度机械化生产。

当耕地、播种、施肥、收割完全都使用机器来运作时,一个人就可以种植数百亩土地,那人均产量当然高到极为夸张。

所以真正要大幅提高人均粮食产量,还得等到工业发展成熟起来才行。

这无比浅显的一点国家当然也知道,而之所以还是选择了合作社,归根结底还是迫于当时外部的严峻形势。

农村合作社除了农户基本口粮,其余粮食全部上交国家,让国家能够最大程度利用粮食剩余发展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