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394章 道路之争(第3页)
等到完成了工业化,农村自然能在有足够的农用机械帮助下走向社会主义。
而有的领导则认为,中国的未来必定是要走向社会主义的,那就应该要对还不够完善的集体劳动形式进行优化,努力要让大家在集体的形式下也能走向共同富裕。
而不是放任私有制扩大下去,那样到时候私有制在农村做大以后还能顺利推行社会主义吗?私有制肯定会成为阻力的。
而且放任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的后果非常明显,历史也早有前车之鉴。
富农雇工扩大生产能提高积极性的确是真的,但那只是土地富余者的积极性呀,雇工的积极性真的高吗?
或许早期给雇工的报酬足够高,积极性也会很不错。
但随着富农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购买的土地越来越多,那么富农管理雇工的能力有限,那他会不会想着把地租出去,每年定一个租子就好了呢?
那这不就是地主吗?而地主形式下的生产力是什么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样的难道还不清楚吗?翻翻中国人民的血泪史就会知道地清清楚楚。
集体合作或许现阶段已经很难提高粮食产量,但是如果再这么抽象地促进积极性,放长远来看,粮食产量反而会缩小。
最终这场争辩中国农村将走上什么道路的大辩论传到了教员这里。
而教员的意思非常明确,中国的未来必定要走向社会主义,那就不能再放任私有经济在农村扩张下去了。
应该主动一步步引导农民们进入社会主义。
按照教员的指示,中央制定了新的农业发展规划。
首先逐渐加强互助组,接着组织农民进入管理和制度优化后的合作社,直到最后在农用机械的帮助下进入高效生产的集体大农庄。
而这就宣告了允许新民主主义在农村发展私有制的结束,农村由此首先转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