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第二艺术
第347章 第三次战役(一)(第2页)
并调整了前线部署。
在沿三八线横贯朝鲜东西两百多公里的战线和六十多公里的纵深,分别调整形成了前后两道防线。
南朝鲜伪军的八个师被安排在第一线直面志愿军,联合国军则被安排在靠后的第二道防线,后面再是多道机动防线。
中心思想就是先死南朝鲜仆从军,守不住也能从容后撤,不至于再被志愿军像幽灵一样穿插切断退路。
在中国领导人明确指出战争不能一直拖下去徒耗国力,纵使各项条件极为缺乏的志愿军还是做出了跨过三八线南下进攻的战略。
不能在大的战略上进行防守反击的志愿军,将在没有阵地优势的情况下攻坚敌人的防线。
这第三场需要志愿军正面进攻的战役,注定不好打。
志愿军集结六个军及朝鲜人民军三个军团,共三十多万人,隐蔽集结在三八线以北地区,于1950年12月31号跨年当天,分左右两路正式向敌军防线发起正面突破。
总攻的信号弹于下午五点升空,志愿军七个炮兵团一百零六门火炮开始猛烈炮击。
尽管只有一百零六门火炮,炮击时长仅二十分钟,但这已经是志愿军入朝以来规模最大,火力也最猛烈的一次集团炮击。
体系战争时代的到来,进攻早已不再仅仅是冲锋那么简单,防御也不只限于阵地。
大规模突破前,志愿军先头部队还要争取在大部队进攻前清除敌人在前沿布置的大范围雷区。
第三十九军116师346团的战士们,就承担起了右翼扫雷的重任。
其中由张财书、赵振海、金玉山三人小组早于战友二十分钟出发。
雷区就在敌人火力网的眼皮子底下,残酷的排雷工作也正是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之下进行的。
但是直到三人小组的两位组员牺牲,他们还是没能开辟出一条能保障大部队安全通过的通道。
但仅剩一人的张财书没有退缩,在最后只剩半截扫雷杆且面对最后一串地雷群的情况下,他毅然用手抓住连接地雷的钢丝拉响地雷,为部队开辟出了安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