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淮海战役尾声(第3页)

 在热腾腾的肉包子诱惑与为求活命的本能之下,趁夜偷偷爬到解放军阵地投降的比比皆是。

 甚至是成建制的投诚也屡见不鲜。

 淮海战役发展到这里,解放军已经胜券在握,但之所以选择围而不攻,放眼全局的解放军有更多的考量。

 与淮海战役同时期进行的,还有对盘踞华北的约六十万傅家军的另一场大决战,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在华北的傅家军面临东北、华北解放军的联合打击,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是守是撤,南撤还是西逃举棋不定。

 解放军若不迅速发起平津战役,傅家军可能南撤与淮海战场国民党军会合,增加后续作战难度,同时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也企图坚守等待支援,两大战役同时进行可抓住战机,防止敌军收缩集中。

 虽然两线作战极大加重了解放军的军事压力与有限火力不能集中,但为了尽快解放全中国,避免打成添油战、对峙战,解放军只能咬牙同时进行两场大决战。

 淮海战役是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的。

 平津战役则紧随其后,于1948年11月29日发起。

 因为兵力不足,火力不足,军事压力大,所以在形成对杜光亭三十万大军的合围后,能够以较小代价维持包围取得胜利,自然不必要过急发起总攻。

 另一点在于国民党军虽被包围,但仍有较强的战斗力,且不断在组织抵抗和突围。

 解放军需要保持足够兵力和火力进行围困、牵制与防御,防止敌人突围逃跑,还要应对可能来自其他方向国民党军的增援。

 这几点都是基于解放军的战术需要,围而不攻还有一层战略需要。

 因为绥远地区是傅家军的老巢,华北和平津地区则是他们的重要势力范围,是他们得以立足的根基。

 要让他们做出放弃根基南下的决定,除非事态危急到不得不撤的情况下,他们都会有所犹豫。

 而只要淮海战场上的三十万国军还没有被消灭,傅家军就会认为淮海战场国民党军还有力量,不会立刻决策放弃根基南撤或西逃。

 只有傅家军还保有这样的想法,没有大规模开始南下,解放军们就有更多时间争取部署兵力,分割包围华北的傅家军。

 而担任平津战役主要指挥的,是东野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