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流民大营的温馨

 寒风呼啸中,人心是暖的。

 杨一笑带着几个老家伙,已经走访了十几个木屋。

 他并非刻意做作,而是发自于真心,因为每当他走进一座木屋时,流民们反馈他的都是心中一暖。

 比如,现在这座木屋……

 这是一间联合木屋,三间贯通成为一间,由于当初建造比较仓促,所以屋里面没有建设隔间。

 流民们住的不算太拥挤,三个家庭刚好共用三间。

 如果是正常的古代家庭,这种居住环境肯定狭小,因为每家每户都有七八口人,哪怕最小的家庭也得五口。

 所以真要是正常情况下,即便按照5口人一家计算,那么三家人加起来是15口,共用一个木屋确实会拥挤。

 但是,流民家庭不一样,很特殊,人口少。

 这些人来自江淮,因为老家遭灾才逃荒,而在逃荒路上不断死亡,家家户户都出现减员。其中比较惨的家庭,甚至全家都已死绝。

 活着的,也可怜。

 虽然他们艰难跋涉到了这里,但是家中老人基本上都没了。

 能活着来到杨家村的流民,要么是青壮要么是幼年,青壮是因为身体能抗,幼童则是因为青壮保护。至于那些死去的老人,他们在路上‘自我贡献’了。

 自我贡献……

 多么凄惨的一个词。

 杨一笑每回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心里都会不由自主的泛起酸楚,但他每一回都忍不住询问,幻想着某个流民家庭能保住老人。

 比如现在这座木屋的三家,他进入之后先是目光扫了一扫,观察一下屋内设施之后,随即被流民们拉到火盆前。

 这三家流民的表情,和其他流民完全一样,他们见到杨一笑进屋来访,全都又是欢喜又是忐忑。

 他们小心翼翼的凑在火盆边。

 他们目光中闪烁着感激之色。

 但他们却又显得拘谨,想开口不敢开口的样子……

 对于这种情况,杨一笑早已经习惯。

 所以他主动开口,语气温和的问道:“家里还够吃吗?柴火还够用吗?如果有生病的也赶紧说,千万不要自己偷偷的扛着。”

 一连四个问题,问的全是民生。

 流民们受他温和语气的影响,心里的忐忑和拘谨慢慢放开。

 气氛一旦融洽,对话就很轻松,宛如聊家常一般,双方展开了话匣子。

 “回禀先生,粮食够吃呢!”

 最先开口的,是个青壮汉子,看起来三十岁上下,正是最为年富力强的年纪。

 这汉子一边说着话,一边拿着木柴往火盆里添加,语气带着浓浓感激道:“虽然河渠上因为结冰停了,导致我们没法干活挣粮食,但是大营这里一直没有断炊,因为顾夫人每天都要亲自过问。”

 杨一笑立马追问,道:“光是亲自过问不行,她负责的是粮食发放,我现在问问你,大营里有挨饿的吗?”

 “没有,绝对没有!”

 那汉子满脸严肃,声音显得郑重,道:“您夫人亲自盯着粮食发放的事,书吏们就算天大胆子也不敢胡来。,每次都是拿着书册点名,然后根据名册发放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