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重要的计策(第3页)
暮色渐浓时,曹军果然中计。曹仁亲自坐镇的先锋舰队追至黄盖故道入口,见江东战船慌不择路地驶入狭窄河道,不由冷笑:\"孙吴小儿,今日便是你们葬身之地!\" 他挥旗下令,两百艘战船鱼贯而入,却不知已踏入死亡陷阱。
河道两侧芦苇丛生,潘璋的战船躲在暗处,静静等待着。当曹军舰队全部进入后,一声尖锐的哨响划破夜空。霎时间,两岸芦苇中突然驶出无数小船,每艘船上都堆满浸过桐油的柴草。潘璋站在船头,亲手点燃火把,掷向最近的柴草堆。
\"点火!\"
熊熊烈火瞬间吞没河道,浓烟遮蔽了半个天空。曹军战船顿时大乱,慌乱中互相碰撞,许多士兵未及反应,便被火海吞噬。曹仁脸色惨白,拼命指挥战船后退,却发现退路已被江东水师堵住。
\"放箭!\" 潘璋怒吼。江东将士万箭齐发,箭雨如蝗般射向曹军。曹军士兵纷纷躲入船舱,却不知危险才刚刚开始。随着火势蔓延,战船的木质结构逐渐被烧穿,江水倒灌而入,一艘艘战船接连沉没。
曹仁望着眼前的惨状,心如刀绞。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精心准备的水战,竟会落得如此下场。就在他绝望之际,一支利箭擦着他的耳畔飞过,将他的头盔射落。曹仁大惊失色,急忙下令:\"撤军!快撤!\"
曹军残部狼狈逃窜,潘璋并未穷追。他站在船头,望着渐渐远去的曹军舰队,心中五味杂陈。这场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也让他深刻认识到,曹操虽败,但仍是不可小觑的对手。
战后,孙权在武昌大宴群臣。庆功宴上,孙权亲自为潘璋斟酒:\"此次全赖爱卿奋勇杀敌,才保住江东基业。\" 潘璋单膝跪地,沉声道:\"末将不敢居功,此乃军师妙计,将士用命之功。\"
诸葛亮微笑着抚须:\"潘将军身先士卒,数次力挽狂澜,实乃江东栋梁。\" 他望向窗外的长江,目光深邃,\"只是曹操经此一败,必不甘心。我等须早作准备,不可懈怠。\"
果然,数月后,曹操再次整军备战,扬言要踏平江东。但这一次,孙刘联军早已严阵以待。潘璋奉命驻守濡须口,与关羽遥相呼应。他站在城墙上,望着滔滔江水,心中涌起一股豪情。无论曹操再来多少次,他都将守护这片土地,寸土不让。
潘璋单膝跪地,神色恭敬,沉声道:“末将不敢居功,此乃军师妙计,将士用命之功。”
诸葛亮微笑着抚须,目光中满是赞赏:“潘将军身先士卒,数次力挽狂澜,实乃江东栋梁。” 他望向窗外奔腾不息的长江,目光深邃而悠远,“只是曹操经此一败,必不甘心。我等须早作准备,不可懈怠。”
众人皆深以为然,气氛一时凝重起来。孙权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先生所言极是。我等务必严阵以待,不可有丝毫疏忽。”
果然,数月后,曹操再次整军备战,集结大军,扬言要踏平江东。消息传来,孙权立即召集众将商议对策。诸葛亮与周瑜共同制定战略,决定由潘璋奉命驻守濡须口,与关羽遥相呼应,扼守曹军南下的要道。
潘璋领命后,即刻率军前往濡须口。他站在城墙上,望着滔滔江水,心中涌起一股豪情。江水翻涌,浪花拍打着岸边,发出阵阵轰鸣,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战火。潘璋握紧腰间的佩剑,暗暗发誓:无论曹操再来多少次,他都将守护这片土地,寸土不让。
濡须口地势险要,乃是江东的门户,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潘璋深知责任重大,他日夜操劳,指挥将士们加固城墙,储备粮草,打造兵器,同时还在周边设下诸多埋伏,以防曹军突袭。
此时,关羽也在荆州厉兵秣马,时刻关注着曹军的动向,准备随时支援潘璋。孙刘联军虽表面上团结一致,但内部却也暗潮涌动。部分江东将领对与刘备势力合作心存疑虑,担心刘备会趁机扩张势力;而荆州的一些将领也对江东有所防备,双方之间的信任面临着严峻考验。
曹操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濡须口,旌旗蔽日,鼓声震天。曹军前锋抵达濡须口后,立即发起猛烈进攻。潘璋沉着冷静,指挥将士们凭借城墙顽强抵抗。箭矢如雨点般从城墙上射下,曹军士兵纷纷倒下,但他们依旧前赴后继,攻势不减。
潘璋亲自站在城头,鼓舞士气,他挥舞着武器,大声喊道:“将士们,我们身后就是江东,是我们的家园!决不能让曹军踏入半步!今日,我们唯有死战,方能保家卫国!” 在他的激励下,江东将士们士气大振,奋勇杀敌。
激战中,一名曹军将领率军突破防线,冲上城墙。潘璋见状,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与那名将领展开激烈拼杀。两人你来我往,刀光剑影闪烁。潘璋凭借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顽强的意志,逐渐占据上风,最终一刀将那名曹军将领斩于马下。
然而,曹操毕竟兵多将广,经过连日苦战,江东军队渐渐陷入困境。粮草消耗巨大,士兵们疲惫不堪,而曹军却源源不断地投入兵力。此时,关羽虽接到支援的消息,但因路途遥远,且遭到曹军的阻拦,一时难以赶到。
潘璋望着城下密密麻麻的曹军,心中焦急万分。他明白,若再无援军,濡须口迟早会被攻破。就在这危急时刻,诸葛亮派来的援军及时赶到。援军带来了粮草和箭矢,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诸葛亮的计策。
诸葛亮在信中告知潘璋,曹军虽势大,但战线过长,后方补给难免出现问题。可派人偷袭曹军粮草辎重,打乱其部署。潘璋依计而行,挑选出一批精锐士兵,趁夜悄悄出城,绕道前往曹军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