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大秦:我高要,绝不太监!穿越末日来见你
第624章 商山书院大总管,李钊!(第2页)
这李钊,确实算得上是一个颇为出色的人物。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并未留下太多显着的痕迹,但这并非因为他缺乏才能,而是由于他在出仕后不久,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归隐山林,远离尘世的喧嚣。
李钊的身份却绝非一般。原来,他竟然是师从于赫赫有名的商山四皓!这商山四皓,乃是汉初的四位着名隐士,他们德高望重,才华横溢,在士林之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原本在历史的进程中,刘邦称帝之后,曾诚挚地邀请商山四皓入朝为官,共襄盛举。当这四位老者婉言推辞时,却出人意料地将李钊举荐了出来,并对刘邦盛赞李钊有经天纬地之大才。
可惜的是,当时的刘邦对李钊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他或许认为李钊只是商山四皓用来推脱自己的一个借口罢了,因此,仅仅随意地封赏了李钊一个地方郡主簿的职位。
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仅仅如此。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名声。商山四皓成名已久,其在士林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备受尊崇。相比之下,李钊虽然有一定的才华,但毕竟还未崭露头角,声名不显。对于刘邦来说,人才固然重要,但在需要的时候,他完全可以慢慢培养。
而且,身为天下共主的刘邦,是否真的需要商山四皓的辅佐呢?毕竟,当时的商山四皓中,有些人已经年近七旬,他们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地辅佐刘邦,又能辅佐多久呢?其实,刘邦求得这几人出山,更深层次的用意在于他们的名声。有了这几位贤者的投奔,对于刘邦来说,更有利于他招收其他人才。这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所以,对于刘邦而言,李钊的作用相对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并不是说刘邦不重视人才,而是他更看重商山四皓所代表的象征意义。通过让这几位贤者为自己效力,刘邦实际上是在向天下人传递一个信息:连如此德高望重的贤者都愿意为我所用,你们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这才是刘邦真正的意图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