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萧何,你自己处理,别来烦我!(第2页)
这就是君臣之间的区别。即使作为下属,对于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处理、怎样做会更好、怎样做才更正确都非常清楚,也还是要去询问上司的意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巧妙地将大部分功劳都归结到领导身上。
这种做法无论是在后世的职场中,还是在古代的官场里,都是通用的规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既让领导满意,又能让自己在工作中顺利发展。
所谓的尽可能地表现自己,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获得重用的话,其实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在历朝历代的历史长河中,随便翻找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人往往境遇实际上都不怎么好。
就拿于谦来说吧,他的能力之强,几乎可以说是挽救大明于水火之中。从朱棣开始,尽管都知道于谦能力不俗,但他却始终得不到重用。最终,他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很多人都觉得于谦死得冤枉,认为他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实际上,这其中也有其必然性所在。
朱祁镇固然昏庸,但于谦一直无法受到重用也是事实。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为人太过自我。于谦的这种性格,注定了他无法掌握大权。因为一旦他掌握了大权,以他那种敢为天下先的性格,说不定哪天就会在朝堂之上直接指着皇帝说昏庸。而这种事情,绝对是任何一个君主都无法接受的。
同样的道理在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有所体现,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不希望朝堂之上存在过于强势的臣子。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关系却是一个特殊的例外。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魏征担任的是御史台的职务,而谏言正是御史台的本职工作之一。这一点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尽管李世民与魏征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君臣之谊,但这并不能改变魏征原本是前太子李建成部下的事实。
不可否认,魏征确实具备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他能够继续留在朝堂之上,更多地是因为李世民对于李建成残部所释放的一个重要信号。李世民通过保留魏征的职位,向世人表明他愿意接纳原本属于李建成的部下,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和待遇。他绝不会因为这些人曾经效命于前太子而对他们有所歧视或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