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5章 丹炉(第2页)

“主要是因为糊丸比较适合在金属中使用。”朱先烯补充道,“我们要炼的仙丹里面,经常会用到一般药物不使用的金属。这个在药泥中叫作‘六一泥’。”

“怎么听着像是二八酱似的.”

“其实意思差不多。六一泥的意思是,标准药泥使用六种不同的粉剂,和一种黏合剂组成,比例一般是六比一,由此调和成用来承载药物的药泥。传统的粉剂就很多了,除了面粉之外还有黄泥、蚌粉、石灰、赤石脂之类——当然,传统上是这样啊。”

“那现在呢”

“现在一般只用面粉。因为赤石脂之类的东西放多了很容易炼成五石散总之顶多加点石灰黄泥之类,虽然方子不一样,不过还是维持了【六一泥】的基本构型。药泥本身就是用来塑形的,主要是为了密封、储存,也方便服用。因为你可以看到,面前的这些东西炼出来的也都是一坨,需要塑形一下才能用。”“那我经常在戏剧里面见到的,拿给古代皇帝修仙用的金属丹,有那么一种东西吗”

“啊”朱先烯摇了摇头,“这种东西应该去找铁匠。哪有正常炉子里烧出来的东西会直接凝成一个球的。”

“有倒是有。”戚千户补充道,“不过那不是在我们这。出门往前走能看到枪匠的地盘,他们那边还存了古时候做铅弹用的模具。古时候都是这样的,朝廷一般不发子弹,而是发铅条出去。等到了地方,现场用那模具把铅化了,做成铅弹——正常用炉子的话,不太可能炼出丸子。”

商洛注意到一个关键词:

“‘正常’的路子那还有不正常的炉子”

“嗯,这就是关键。”朱先烯回道,“我用天地洪炉炼丹的时候,就不需要用六一泥,那里面出来的丹确实就是已经成形的圆形。”

戚千户补充道:“道祖的天地洪炉有造化之力,包藏天地之机,炼出来的东西不是凡俗之物可以比拟的。它炼出来的,确实就是一个球的样子。”

不只是炼出来就是个完美的球体,那些丹药的效果显然也和别处不同。

毕竟徐福本人的丹药可没有“不死”的效果,仅仅是“长生”而已。那长生还是有代价的。

而袁都督明明已经死过去了,却还能活过来,这就是天地洪炉对丹药的增强——理论上是这样。实际上,朱先烯有时候也很难搞清到底增强的是什么部分。

“那么问题来了。”朱先烯无奈道,“如果我们要的不是增强,而是量产,那要怎么办。就靠我们面前的这些小炉子”

“这个产量有多少”商洛问。

“产量倒不是什么问题。这些炉子要是全部都用起来,产量是相当可观的——但是丹药难以量产。徐福的那个方子极其复杂,极其费工。拿我来说,我费了3个工才做出来。”

“3个工是指”

“是一种工程量的计算方法,1个工就是一个人工作一天的量。”朱先烯答道,“比如过去有钱人家里嫁女儿,都会给女儿带去一套千工床,就是需要费1000个工来制作的大型家具。这意思是,需要1个人工作1000天才能制作,或者2个人500天,或者4个人250天等等。”

“那要是1000人是不是一天就能做好.”

“嗯我看史书的时候,读到北朝有崔浩曾经修国史,修成之后刊刻成碑文,说那些碑文耗工300万。我有时候也会想,1个人要刻300万天,10000个人就刻300天——这应该不是这么算的吧。人数的增加会产生边际效应,越多越不好管,越多越容易磨洋工。所以300万工这样的巨大工程,它在算工时的时候应该是有不少水分的。但我这个,3工的丹药确确实实真的。我做了3天才做出来。”

【而且这似乎没有考虑到所需的技能熟练度。因为很显然,你师兄这样的人可不是哪里都能找到。】

商洛问道:“这个需要什么水平的丹师才能炼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