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令人意外的程家三郎(第2页)

 他们时不时望向那些权贵子弟,眼神充满羡慕。

 在与对方眼神接触时,他们却又立即低头看向脚下,亦或是别处。

 与他们对视的权贵子弟一脸嫌弃,转头又与身边的人谈天说地,时不时抬手指向一些穷酸打扮的少年,将他们作为笑谈,轻蔑态度丝毫不加以掩饰。

 贫富有别,可见一斑。

 毕竟古代是个等级制的社会啊.....程俊看在眼里,心中想着,自周人用“礼”来对社会进行等级划分开始,历朝历代概莫能外,大唐也是一样,而且对等级划分的标准要求的更加明确。

 这种等级标准从服饰上最能体现出来。

 站在宫门口的那些少年,身上衣服的颜色,基本就是他们父亲官袍的颜色。

 所以程俊一眼就能认出那些少年的父亲在朝中是几品官。

 也有像程俊这样的穿着青颜色的衣服,青色是八品九品官服的颜色,国公之子穿青色衣服,叫做向下兼容,这是合“礼”的。

 百官儿子身上的衣服颜色,可以是百姓衣服上的颜色,但平头百姓绝对不能穿官服上的颜色,哪怕是青色也不行,一旦穿了,就是失“礼”,是要受到官府处罚的。

 程俊收回目光,看向另外一边。

 宫门不远处放有上百只胡凳,此刻有一半的胡凳被人占据。

 坐在胡凳上的都是头戴乌帽、身穿各色官袍的中年人。

 大唐官员的官袍有紫色,红色,绿色,青色四种颜色之分,品阶越高,官袍的颜色越深,成语“红得发紫”也是由此而来。

 显然文武百官至少有一半的官员都来了。

 站在宫门处的那群少年因为贫富有别,刻意分成两群。

 坐在胡凳上的数十位朝中文武,明明都穿着官袍,却也刻意的分成了两群。

 一群坐在东边,一群坐在西边,彼此看谁都不顺眼。

 此时众人都注意到策马而来的程俊。

 西边胡凳群中,一位身穿红色官袍的老年大臣噌的一下站起来,冷声说道:

 “武夫就是气派,骑着马就来了!知道的他是来参加御史选拔,不知道的还以为边陲来了军情!”

 话音一落,他身边的大臣们立刻笑出了声。

 程俊皱了皱眉,这可不是什么好话,古代送军情的都是驿卒,拿国公之子比作驿卒,和说人是田舍汉乡巴佬没什么区别,都是在骂人。

 这人谁啊?

 程俊翻身下马,拎着缰绳一边靠近宫门,一边打量着对方。

 对方年龄五十多岁,个头一米七五左右,身材瘦削,板着一张脸,给人一种正准备发火的感觉。

 这时,一个身材魁梧、面如黑炭的中年人从东边站起来喝道:“王珪,再怎么说他也是宿国公的儿子,你说话用得着这么损?”

 他是谏议大夫王珪?果然是一把好喷子!

 贞观年间,有两把喷子最为出名,一把是魏征,另外一把就是他了。

 程俊有些不明白,又没得罪他,他干嘛出口伤人?

 王珪看向身高几近一米九的黑炭武将,语气淡淡道:“老夫说的有什么错?士农工商,各干各行,让一介武夫当言官,就像商贾当了宰相,老夫可不屑与这种人为伍!”

 黑炭武将嗤笑道:“说得好像你儿子能当御史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