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海上信(第2页)

宋翠莲所言还算详尽,朱予焕思索片刻,道:“倒是有些道理。”

有朱予焕在,英国公的爵位板上钉钉是张忠的,张懋这个张辅拼一把出生的儿子地位尴尬,年龄上他和兄长张忠相差太多,足够作父子,且他和张忠又并非一母同胞,张辅考虑到儿子的前程,先前去南海子围猎的时候,就特意带着张懋在朱予焕面前露脸,弦外之音清晰可闻。

朱予焕正在亭子内坐着,有内官快步跑了过来,先是行礼,随后道:“圣上,南直隶有报,跟随船队出发满剌加的商人在部分军队的护送下已经回国,此时正带着各小国的使者与贡品在南直隶歇脚,已经在港口清点过货物,全部销尽,理应上交国库与内承运库的金银等也已经全部清缴,跟随使者一同进京。南直隶的官员回报,说是五六日后再安排商人和使者从陆路出发入京,信发时间在四月初二。张正使的信件在此,奴婢已经检查,信封完好无损,未曾被人拆检。”说罢,便将信件递出,由女官呈交到朱予焕身边的石桌上。

朱予焕在心中算了算时间,今日是四月十六,这些使者应该在南直隶休息了有一段时间才出发的,她对宋翠莲道:“命内官和女官一同南下去迎使者。”

“是。”

待到内官退下,朱予焕喃喃自语道:“总算是有海上回来的消息了。”她这才拿起桌上的信封,沉甸甸的。

前面是常规的问候,朱予焕略略扫过一眼,便看起了后面的内容。

张忠只简单描述了一番船队的基本历程,随后便详细地介绍起了这一路来在各小国的出使过程,连同商人们在翻译的帮助下在当地行商的具体过程一起记录下来。

从前大明出使各国,往往注重封赏当地的国王,鲜少向当地百姓售卖货物,大明的精致物品也往往只在贵族之间流通,因此当地的国王在从张忠口中听说大明商人要在当地售卖货物的时候十分诧异,甚至有几分恼怒。

毕竟这些来自大明的商品本就是身份的象征,如果非官员和贵族也能拥有,岂不是对国王的挑衅?但在看到张忠的船队和其中值守的军人、官员等,国王便也只能将这种想法压在心底。

到底距离郑和最后一次率领船队出使海外的时间也不过十余年,永乐年间海上大明的余威犹在,庇护着后来的人们。

而对于商人们来说,这次海外行商也称得上“顺遂”。

虽然语言沟通上有些麻烦,但这些商人们都是黄金凤和沈廷礼精心选拔的人才,销售琉璃、香水、布匹、肥皂等十分卖力。有了这两家做榜样,其他商人也有模有样地销售商品,倒也称得上顺利,唯一有些棘手的事是要称量当地人的白银分量是否足够。

朱予焕看到这里,面上已经不觉多了一分笑意。

有了这样的好消息,想必之后会有更多商人愿意借助官家的力量出海赚钱。当然,赚钱还不够,朱予焕还打算从这些商人中挑选部分充作国家商贸的吏员,同科学院的工匠们一般。

在这个阶级社会之中,不论是商人还是普通人,都对官名十分青睐,不仅是说出去好听,行事也十分方便。

一旁的宋翠莲自然捕捉到了这一幕,刚才她听内官报信的时候便知道这封信里必然会是好消息,如今看到朱予焕唇角的笑容,她更加能够确认这一点。

朱予焕接着往下看,张忠也提及他们曾经暗中打听过一些事情,并未在各国找到朱予焕所描述的奇物,因此恳请朱予焕能够多给他们一些时间,之后船队也好和各国多多往来,便于寻找朱予焕想要的东西。

读到这里,朱予焕不由轻轻地叹了一口气,道:“想必是还没有到时候……”

玉米、红薯等大概是还没有传入东南亚等国,他们若是想要,大抵只能亲自去找了。

张忠又提及满剌加外府的境况,鼓楼、内城和仓库都还可以使用,只是有些破旧,需要官员、士兵们好好修缮一番,但也不至于无处可依,考量到要整理外府的城墙等,张忠便让已经完成售卖货物、并且在各国采办了藩货的商人先行回国,其余人继续留在外府整装,等到元光四年的秋日再回京,也不忘赞叹朱予焕料事如神,特意多给了他们八个月的粮食,在此时排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