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武状元(第2页)

皇帝对待参加殿试的学子一向称得上宽和,召对的时候询问也总是浅尝辄止,这次却截然不同。

王越神情却并没有透露出一分半毫的紧张,仍然是一片片平静,道:“回陛下的话,臣是宣德元年生人,彼时未曾设立武举,是以臣只能钻研文举一道。陛下圣明,未曾龙兴之时便已有设立武举之意,然武举设立六年,却远不如文举兴盛,直到元光年,才气象一新,正是因为陛下将武举学子等同视之,屡屡提拔,更是革新边境、整理屯田,可见陛下注重武事。臣身为学子,有一身武艺,理应为陛下、为家国解忧,故而投身武举。”

这一番作答可以称得上完美。皇帝原本的意思大概有调侃王越是知道自己在文举之中无法名列前茅,这才转而投身武举。

但王越却三言两语便解释清楚自己的动机,更是狠狠地夸赞了一顿皇帝,更是展示了自己的志向和心胸,可谓是一举两得。

朱予焕脸上露出几分满意的神情,道:“你很不错。”

王越在武举之中一举夺魁,成了武状元,可谓是风光无量,皇帝对他的看重可窥一斑。

若说任命总旗是遵循旧例,那么之后让王骥巡抚甘肃、山西一带,协同王越等武进士共五人,便足以证明皇帝有心培养王越这个“文武双全”的好苗子。

朱予焕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王骥有指挥大型战争的经验,算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有他点拨教导这些人,朱予焕也能够放心。

更重要的王骥本身是文举出身的官员,对于这些被文举官员挤压的武举军官来说,王骥并非同路人,皇帝才是最宝贵的靠山。

殿试之后,各地送来的人才也已经齐聚京城,朱予焕又面试了一圈,每科择选二十余人,合计一百七十七人入科学院,男一百二十一人,女五十六人,倒是有些超乎朱予焕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