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再改制
既然孔彦缙已经“乖乖领旨”,朱予焕这个皇帝当然也不会小气,立刻大手一挥,让孔彦缙收拾好东西南下凤阳,最好是早日拿出成效。
至于孔家那边,朱予焕也有安抚,只说是自从御史参奏之后,皇帝深觉国家不能没有理学,让衍圣公先从伊庶人讲起,最好能尽快编撰一本更适合大明现今情况的理学经典着作。
此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脉根基,皆于衍圣公一人之手”。
帽子一个比一个戴得高,至于孔彦缙能不能做到,那就不是朱予焕要考虑的事情了。
因为他永远做不到。
比起这些,朱予焕如今要考虑的事情可不少。
军屯的检查已经基本结束,朱予焕核实了多份奏报,处理了一批强占士兵田地的人,又下诏将之前在蓟镇培育的小麦、谷子、黍子等产量有显着提升的种子分发边境各处军屯。
朱予焕将部分结束枷刑的御史外派到辩经,加设监察的职务,定期轮换,避免串通,让目前还算是“干净”的屯田制度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
士兵们在日常的操练和戍守之余耕作,想要做到自给自足是不大可能,但如此一来至少可以不要太过依赖当地物资。
当然,南粮北调这件事还是要继续进行,只是朱予焕借着南洋学堂的风,让在南洋学堂听课的官员同水手等从海上运输资源。
这件事早在永乐时期就有旧例,运河也常有阻塞,但朝廷不是每次都能及时疏通,因此海上运粮还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能给剩下的南洋学堂的官员一个“实习机会”,先在在家门口演练一番,免得以后出海没有经验。
元光三年夏,朱予焕正式下旨招揽吏员,只要通过皇帝设置的考核,便能成为吏员,薪酬超过一般吏员,略低于官员,若是之后的工作有一定成效,还会单独再发奖金。且这部分特殊的吏员的身份可以更改原本的户籍类型,具体情况参考当初跟随朱予焕前往云南后更改户籍类型的工匠。
只不过此吏员非彼吏员,而是按照皇帝的标准招揽精通各类技艺的人才,甚至连擅长种地的人也可以参与考核入选,并且有皇帝精心准备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