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悲喜间(第2页)
进了诏狱只怕是凶多吉少,不是谁都能像杨溥这样幸运,在诏狱被关押多年,还能平安无事地出来的。
王振明显和朱棣不一样,倒像是朱瞻基关押戴纶等人,这位可没什么好下场,直接被朱瞻基命人乱棍打死,连他的亲族都被牵连抄家。
朱祁镇的脾气本就算不上好,更不用说旁边还有个虎视眈眈的王振。
“只怕这刘球是凶多吉少了。”
杨溥长叹了一口气,道:“刘球性情耿直,这次又碰上了王振……如今来看,只能想办法周全一番,先保住刘球的性命。等到消息传到了顺德长公主那里,长公主必定不会坐视不管,只要长公主上书,想必刘球能够平安出狱。”
张辅闻言无奈地摇摇头,“云南地处偏远,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消息,恐怕王振等不及了。王振要拿刘球杀鸡儆猴,那位又何尝不是呢?”
杨溥陷入了沉默,拿起桌上的茶杯抿了一口。
王振还未一家独大的时候,便已经有官员参奏王振身为司礼监太监以权谋私,是为“奸宦”。
但皇帝对此却仿佛充耳不闻,一直未有任何措施,甚至还屡次提拔王振,可见皇帝根本就没有要处置王振的意思,而是借着王振来打击官员,先前的杨士奇是如此,如今的刘球也是如此。
换句话说,他们所谓的“敌人”并非王振,而是皇帝。
张辅接着说道:“澹庵,你也要小心才是。”
杨溥叹了一口气,面露几分惆怅之色,道:“走得早有走得早的好处。”
三杨之中,杨荣走的最早,回乡扫墓的时候去世,也算是落叶归根,但若要和杨士奇相比,不知道幸运多少。而杨士奇,虽然说不上声名尽毁,但也称得上“惨淡”二字。
如今只剩下杨溥一人留在朝中进退两难,百般犹豫踟躇,反而显得他两面不是人。
尤其刘球本人是永乐十九年的进士出身,那一年的曾鹤龄、于谦和薛瑄如今都称得上受重用,都恳请杨溥能够出面说情。
然而杨溥见了杨士奇的下场,深知朱祁镇的个性比之朱高炽、朱瞻基有过之而无不及,更觉自身难保,岂敢轻易开口。
张辅宽慰道:“如今之计,唯有忍耐。陛下如朝阳初升,光芒逼人,不是我们能够直视的。”
反正他们几个都是老头子了,只要捱过最后这几年,也算是为儿孙积福。
杨溥沉默不语,即便他为官多年,这一口气还是在心口上不去下不来。
向王振卑躬屈膝,不说同僚看不起自己,杨溥自己都要唾弃自己,更不用说他在后人口中的声名了。但若是公然和王振对着干,那便是等同于与皇帝公然唱反调,自己这把老骨头豁出去不说,以王振的小心眼,只怕他的儿孙们也难逃一劫。
他自己不行,倘若能够和顺德长公主一同联手对付王振,说不定有机会除掉王振。
但无论朱予焕的外在表现是何等的仁善,文章中又是何等的雄心壮志,这姐弟二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始终存在。王振是皇帝的工具,长公主又怎么会帮着外人来对付自己的弟弟?
更不用说顺德长公主能有如今的权势,也依赖于皇帝的信任。况且皇帝留着王骥在云南,未尝没有让王骥和长公主相互监视的意思。
况且顺德长公主如今的心思明显都放在了改土归流的事情上,加之她远离中央,必须要和王振维持表面上的和平……
杨溥思来想去,确实只有张辅所说的这一条路可走。
投降。
张辅见他脸上更多几分沧桑,怎么会不明白杨溥的心情。
张辅抬手拍拍他的肩膀,道:“如今只能盼着顺德长公主的奏本入京,能够救刘球一命了。”
“但愿长公主的消息能早些来……”
如同二人所料,王振几乎没有给刘球的亲人太多运作的时间,便下令严审刘球,言外之意便是要将刘球屈打成招,以此来解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