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举步维艰,大规模不是那么好玩的(第3页)

 杨佑宁也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李老,这是怎么回事?”

 “诶……标准化的问题啊!”

 “标准?都是按着图纸的标准来的啊?技术员一个个测过去的!”一旁的易中海插嘴。

 “您看,像这个齿轮,精度都达到6级了!”说着易中海挺了挺胸,这批齿轮他确实是下了苦功夫,连打磨都是亲自动手。

 当然,他也不得不亲自动手,他的宝贝徒弟没资格在新组建的拖拉机生产车间立足。

 就连他自己,也是厂里实在缺人手,才进来的。

 李长福看了他一眼:“易师傅,单就工件来说,这批你做的真好。”

 “但和它咬合的齿轮可不止一个啊,下面这个齿轮精度才11级,这个凸轮精度是10级。”

 “别看他们每个尺寸相差不大,但全发动机一共73个部件。这里面的尺寸偏差加起来,就不是个小数了!”

 “那咋办!”

 李长福缓缓摇头,他自然知道这是工业标准化的问题,可怎么解决……

 他也没更好的办法。

 “江夏那小子哪?”

 “陪着农业部杨部长他们去农收了,说是实验机械化收割的效果。”

 “把他弄回来,当初他好像提到了一种解决方案,但没深入进去。”

 江夏有办法嘛?

 有啊!

 上机床呗!

 人毕竟不是机器,不能保证高强度作业下,每个工件的一致性。机床就不一样了,虽然以目前的机床精度不能达到很高,但用来组装二冲程的发动机还是绰绰有余的。

 但,这也是废话。

 环顾下整个车间。

 两台看不出年月的刨床,8台老旧的普通车床,唯一一台崭新的C620-1,还是机部为了支援生产,刚刚配发下来的。

 至于生产常用的坐标镗床、坐标磨床、齿轮磨床。

 工友们表示听说过,没见过~

 当然没见过。

 大哥,你们原本是轧钢厂啊!要这些坐标机床干嘛,摆着好看嘛?

 而且这会,这几种机床的设计图估计都还在奉天一厂的保险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