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真定之战(第2页)
耿炳文此时感到束手无策,面对朱棣燕军的围攻,他别无他法,只能紧闭城门,坚守城池。然而,燕军却毫不留情地将整个城池紧紧包围起来,让耿炳文陷入了绝境。
耿炳文听着各方战报,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焦虑。他那六十五岁的花白头发,在风中凌乱地飘荡着,仿佛也在诉说着他的困境和无奈。听着朝廷大军节节败退的消息,耿炳文只能深深地叹息,对这场战争的走向感到无力回天。
事实上,这场仗输得如此彻底,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耿炳文的无能。这场战争的失败是由多方面的问题共同导致的结果。
首先,由于朱元璋在临终前那几年的决策,使得能够打仗、擅长打仗的将领们大部分都被带走了。
剩下的那些将领,朱允炆要么不敢用,要么不能用。比如徐辉祖、袁洪、冯诚、沐春等人,他们每个人都与藩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朱棣的造反正是由于削藩引起的。这就导致了朱允炆在用人方面的困境,无法充分发挥这些将领的才能。
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之后,朱允炆发现,似乎也只有长兴侯耿炳文能够担当此重任了。毕竟从他的身份以及他和藩王之间的关系来看,确实是比较适合去统领军队,去打这场硬仗的。
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耿炳文这个人,那可是出了名的守城将领,他最为擅长的就是防守城池,而对于主动进攻这种事情,他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无疑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最为尴尬的一个点。
要知道,这场战役中主动发起进攻的一方,实际上是由耿炳文所率领的南军,而朱棣则是那个处于被动挨打地位的人。如此一来,耿炳文无论是在最初的排兵布阵,还是在选用将领方面,都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名帅所做出的选择。
可如果我们把角色对调一下呢?就像现在这样,即使朱棣的军队士气如虹、锐不可当,但若要让他去攻破由耿炳文镇守的真定府城,恐怕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这便是所谓的让一个不擅长攻城的名将去攻城,那么他的指挥水平,恐怕还比不上一个普通的偏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