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之花瓶影帝七七家d猫猫

第1642章 四面楚歌(第2页)

然而,这就是迈克尔-艾斯纳,他习惯于掌控一切。

正是因为如此,好莱坞行业内部将他称为“暴君”,包括迪士尼内部也不例外。

但是,那些严厉的批评者们忘记了,迈克尔-艾斯纳是如何力挽狂澜地将迪士尼从低迷深渊振兴起来的。

1984年,罗伊-迪士尼(roy-disney),迪士尼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的侄子,在内部权力斗争里发动“变革”,抢班夺权;随后,从派拉蒙挖掘了担任制作人的迈克尔-艾斯纳,冒险地将他推上首席执行官的位置。

彼时,迈克尔-艾斯纳面对的是一家多年低迷不振、群龙无首、奄奄一息的企业,所谓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已经蒙上尘埃,渐渐被人们遗忘;正是依靠迈克尔-艾斯纳独掌大权的领导方式,迪士尼重现辉煌,再次跻身好莱坞七大电影公司行列,并且成为能够和华纳兄弟、索尼哥伦比亚叫板的顶尖巨头。

二十年,整整二十年,迪士尼成为迈克尔-艾斯纳的迪士尼,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世间万物皆是如此。
迪士尼,也不例外,整个公司上上下下全部笼罩在迈克尔-艾斯纳的思想之下,失去独立的创造性,以至于其他声音被彻底屏蔽。

在好莱坞,他的冷酷无情人尽皆知,他甚至在办公室怒打员工;他要求绝对忠诚,任何一点点伤害都会被视为背叛,随后他将展开疾风暴雨的打击报复,梦工厂三巨头之一的杰弗瑞-卡森伯格就因此转身离开,并且和迈克尔势不两立。

当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迈克尔-艾斯纳独占荣光;当一切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也需要独自背负责任。

迪士尼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正在远离,营业收入递减、股票价格下跌,公司内部的信任早就已经瓦解。

人们普遍认为,一切都源自于迈克尔-艾斯纳的横行霸道,他的判断出现错误却不容置喙,一步步地将迪士尼推向深渊:

斥巨资拍摄“珍珠港”,夸下海口要打破“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纪录,结果却面临惊天亏损;并购abc电视台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却在收购之后没有一个清晰的后续计划,导致收购没有能够带来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