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行记莫里吧唧

第495章 一遇无常万事休(第2页)

 

“佛主,你就不怕崔判官知道了,要了你的命?”黑无常强撑着身子坐起,气运丹田。

 

“崔判官?”人间佛哈哈大笑,响彻云霄,“崔判官能断常人生死,但却断不了我!”

 

“过来吧!”人间佛一抖袖子,里边冒出一股真气,劲道十足,把尚炯给吸了过去。

 

人间佛用极快的手法,点住尚炯穴道,令其动弹不得。

 

点穴虽然是武侠小说家言,但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点穴术的存在。

 

点穴术源于中医针灸术。

 

据《内经》记载,针灸穴位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运用,那时的人就通过砭石针刺穴位来治病。

 

山东发掘出过砭石实物,只不过随着铁的应用,砭石变成了金属针,也就是今天所见的针灸。

 

唐代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也有“在太阳穴,乃是命处,断然不可治矣”的记载。

 

明中期,少林寺异远真人《跌损妙方》独创了“血头行走穴道”的理论,成为了点穴伤药方。历代僧人通过点穴、治伤带来的经验,慢慢就把它发展成了各门派的点穴术。

 

点穴术分医学点穴术、武术点穴术、保健点穴术。

 

武术点穴术以“十二时辰气血流注”和“血头行走穴道”为依据。

 

《救伤秘旨》中道:“跌打损伤,从古为技击家所秘,世传盖鲜。”

 

武术点穴术,以人体十四正经的百余穴位作为攻击目标,分三十六大穴,七十二小穴,具体按功能又有死穴、昏穴、软麻穴等。

 

《少林寺点穴秘诀及秘传药方》载:“点穴法中,主穴凡三十有六。”

 

穴有死晕,点有轻重。

 

三十六大穴:“百会、太阳、鼻梁、人中、牙腮、开空、天井、肩井、气门、玄机、将台、期门、七坎、章门、丹田、下阴、白海、曲池、脉腕、阳冲、三阳焦、太溪、太冲、涌泉、天股、对口、凤眼、挂膀、凤凰眼、脊梁、凤尾、脊心、精促、笑腰、敲尻、踝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