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974章 南国双核(第2页)

 

南华银行与香港市舶司联动,处理进出口退税,简化南洋贸易结算。阿拉伯商人阿里·本·萨利姆赞道:「呢度嘅银行,比我哋阿勒颇嘅穆达拉巴仲开明!」银行内设统计室,由明华大学学生运算报关与汇兑,效率倍增,奠定广州金融中心的雏形。

 

南海商行由泉州与潮州船商联合创立,总部设于珠江新区市舶司旁,三层木楼悬「南海商行」匾额。商行趁香港特港免税政策,转运点从厦门南移,专营香料、锡锭与瓷器贸易,船队已达二十艘,航线覆盖三佛齐、苏禄与婆罗洲。

 

商行掌柜陈瑞祥与交趾商人阮文通合作,开辟广州至婆罗洲的定期航线,运送占城稻与铁器,换回胡椒与檀香,半年盈利十万贯。商行还与岭南土司联手,资助婆罗洲兰芳国建寨,换取矿产优先权。陈瑞祥私下对伙计说:「呢个广州,五年内肯定超泉州,十年或者压得过上海!」

 

商行码头日夜繁忙,蒸汽船鸣笛与人力吆喝交织,吸引高棉与占城水手驻留。新区酒肆中,胡商与粤人共饮椰汁,谈论南洋风浪,广州已成南洋贸易的「新十字路口」。

 

广州中学设于珠江新区北侧,毗邻开南大学,校舍为两层砖楼,占地百亩,招收十二至十八岁学生五百人,半数为本地农商子弟,余为移民与土司后裔。课程包括算术、汉文、农务与航海基础,兼授粤语与芒话,推广「岭南新学」。

 

校长由震旦大学农学系教授沈道元兼任,他于开学典礼宣读方梦华寄语:「广州中学,当为南国栋梁之摇篮,尔等学成,当开垦新土,航向五洋。」学生每日晨练,持木桨模拟划船,寓意乘风破浪。课间操场上,粤语童谣与汉文诗赋交响,洋溢新世代气息。

 

中学试验田种植占城稻与荔枝,学生参与收割,稻谷供校膳,荔枝销往市肆,盈余用于购书。惠州学生林小翠说:「我爹系务农,我学成之后,想帮乡里种稻三熟!」校内设「南洋志」课,讲述婆罗洲与吕宋开拓史,激发学生出海之志。

 

秋日黄昏,珠江新区灯火初上,轻轨车轮轹轹,载着收工的农人与商贩。南华银行门前,存户络绎,铜板叮当作响。南海商行码头,船工搬运香料,汗水映着斜阳。开南大学讲堂,学生围着张仲民争论占城稻轮作法,笑声传出窗外。广州中学操场,少年们奔跑,喊着「南洋第一」的口号。

 

街头报童挥舞《广州日报》,高喊:「珠江新区好旺!轻轨通二十里,南华银开业!」市肆茶肆中,粤人与胡商共议南洋商机,笑言:「呢个广州,怕系要成南国嘅金陵!」远处珠江,机帆船鸣笛,驶向广南南路的永泰煤矿,彷佛预示大明的五洋霸权。

 

热带微风挟带稻香,自红河三角洲的茫茫田野吹入城中,搅动椰树与芭蕉叶的沙沙声。交州,这座曾被中原士人视为「瘴疠蛮荒」的升龙故都,如今正以惊人之势复兴,宛如一只浴火的南凤,翱翔于南洋之上。

 

环绕红河与太平河交汇口的五府十三县,如今合称红三角经济圈,乃新兴工业与稻作出口双轴发展重地,人口逾四百万,已超广东之盛。结合热带雨林气候与红河泥土、肥,稻田两熟三熟,养出民稠地密之势。

 
方梦华于永乐十一年初平叛后亲定其名,欲仿上海淞北新区、广州珠江新区,打造交州的商贸、农业与工业中枢。经济圈内,水泥道路纵横交错,连通稻田、码头与市集,两侧新盖的二层砖楼点缀椰林,屋顶覆以青瓦,门楣雕刻莲花与龙纹,融合汉越风情。

 

圈内核心的「红河广场」已初具规模,广场中央立一石碑,刻「顺天安民」四字,由金陵书法家王伯庠题写,寓意新法惠民。广场周围,商肆繁盛,占城米行、潮州布肆、高棉香料摊与胡商珠宝铺争相竞艳,爪哇商人在此开「南越珍肆」,贩售玛瑙与檀香,日进千贯。

 

经济圈南端的「市舶司新署」高三层,外墙嵌青瓷浮雕,内设海关与报关窗口,仿香港特港模式,进口免税、出口退税,吸引三佛齐、蒲甘与苏禄商船云集。码头边,蒸汽船鸣笛不绝,卸下胡椒与锡石,装载占糗(稻)、瓷器与铁器,辐射南洋。港务官黎文伯每日巡视,笑语:「红江口今热似广州,五年后,当冠南洋喃!」

 

红三角依托红河水利,推行「田税法」与「南粗十二渠」,疏浚四渠,灌溉万亩新田,兼防瘴疠。青蒿菇(药)与蚊香普及,瘴气之说已成旧谈。永泰煤矿的「黑金」为工业供能,稻糗年产翻倍,支撑商贸与民食。

 

方梦花以新法激励耕作,免税与地契颁发,吸引江南移民与芒民归田,田亩增拓三成。

 

朝八时许,交州环城轻轨开通试营运,沿新城与旧城之间二十里环形钢轨徐徐行驶,首班列车由升龙西门驶出,经朱日和街、南芳市集、沥泽桥、武安庙、文庙、太湖园,再折至新学院区,最终返抵主站「红河广场站」,站台覆琉璃瓦,雕芒族水鸟纹,颇具越风。车厢内张贴双语告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