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8章 睁眼看天朝(第2页)
随着「万象国」叛乱未被追讨、象军制度被废止,整个高棉帝国进入前所未有的转型时刻。苏耶跋摩二世确知:唯有改旧制、练新军、振经济,方能在火器主导的新世纪重拾霸业。于是他颁布一系列改革法令,史称「重兴三策」:屯田、火军、工商共济之策。
象军废除后,数万原象奴与象骑兵被遣返乡里。若任其游荡,势必成乱,于是高棉王廷迅速实施「屯田安军」政策。
在布拉万、呵叻、拜林三高原,设「新屯三郡」,安置旧象军为民。各屯设火军监督官与佛僧教化官,兼管农事与戒律。「屯户」每户给予耕牛一头、农具三件、火耕地五亩,三年免税。鼓励种植稻米、甘蔗、蕉麻与胡椒,恢复南洋贸易作物基础。
此策大体稳住了军改后的社会秩序,也让废军转化为生产力,国库逐渐回升。
为因应「雷火之变」,苏耶跋摩在「火殿」基础上设立「王都火铳营」、「三高原火坊」,由悉耶吠罗主持全面军制革新:「王都火铳营」设于吴哥西北,为首都近卫军,专操火铳、火箭、火炮;「三高原火坊」分布于矿产丰富之地,分别制造铜管、火药、铸铁弹丸;训练新军之法仿自明军与交趾安南军——小队为单位、严格纪律、专攻火器操作;设「火术学院」,收招知识青年与僧侣,培养火军指挥官与工匠。
为使火军与传统军制分开,王廷特别规定:火军将校不得出自旧贵族,须经考试入选,此举引来贵族反弹,但苏耶跋摩力排众议:「唯有变法,国可延年。」
鉴于高棉军费与改革所需物资庞大,苏耶跋摩启动前所未有的工商激励令:开放洞里萨湖—巴萨河—湄南河—泰明之间水道贸易,对泰国与粤南国出口陶器、香料、藤竹与药材;征募工匠入「五品作坊」:冶铁坊、陶坊、织坊、弓箭坊、火药坊,按产品缴税而不抽人头税;鼓励平民习技、兼营副业,并允许进入「市民行列」,享部分税收减免与投票选长权利(仿交趾制)。
尽管「万象国」在北边蠢蠢欲动,西方又传来泰国逐步吞并西呵叻大山边地的风声,苏耶跋摩二世仍坚持「不躁进、不冒进」。
黄昏时分,灯火未上,殿内却已暗下来。苏耶跋摩二世坐于金砖殿西廊,身披轻氅,静听廷臣争辩。左侧是战争派为首的耶输跋摩、迦耶达罗,右侧则是文治派的悉陀婆罗与新近火军出身的火术长因陀揭罗。
这场争辩,已延续整整两个时辰。
「富国岛本是我真腊世袭领地,西港关税是我们的血脉,怎可任明人胡作非为!」耶输跋摩慷慨陈词,「陛下,火军已成,粮仓日盈,此时不复旧土,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