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南拓之难(第2页)
窗外风过椰影,传来阵阵虫鸣与浪声,与江南夜雨之声截然不同。但这正是她选择留在南海的原因——这里,是新秩序的起点,也是她与历史赛跑的第一战场。
她放下笔,凝神思索。
为什么近代历史中华人下南洋有千万规模?
她记得很清楚,那是到了明末清初,尤其鸦片战争之后,人口爆炸,土地贫瘠,尤其粤闽地区地狭人稠、山多田少,才导致无数劳动力如潮水般涌向南洋。彼时,华人不是开拓者,而是逃荒者、苦力、客籍人。他们被南洋接纳的原因,不在于祖国强大,而在于祖国无能为力、放任自流。
——那是苦难推动的出海潮,不是战略主导的殖民浪潮。
可现在不同。
现在的岭南,广东不过两百万人,广西仅百余万,而交趾哪怕分流出一个粤南国仍有七百万上下。大明虽定都金陵,却南倚岭表、东控海疆,而此番南扩,不是逃亡,是主动,是国策。
她喃喃道:「现在还未到人地矛盾的时候……所以他们没有出海的迫切感,也没有开拓的动力。」
一语道破症结。
江南地主为何在吕宋失败?因为他们心系桑梓,未曾彻底与旧世界决裂。
岭南蛮夷土司为何在婆罗洲如鱼得水?因为他们本就是山野出身,对热带与贫瘠毫无惧意,只要能活下来,哪里都是故乡。
但方梦华知道,若要大明真正控制南洋,不靠临时流放、不靠蛮夷自行拓土,而要靠一个成熟的岭南主体民族——文化上能接纳热带、经济上有移民压力、战略上对海洋有熟稔理解的粤人。
「所以,要让岭南‘拥挤’起来。」
她抬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大字:「南土繁荣,交趾可驯。」
这是一句话,却是一套战略。
她迅速梳理了几个方向:
一、江南移民岭南计划:鼓励江南失地农民、破产士族、手工工匠、商贩向岭南内迁。给予免费地契、三年免税、通婚优待,让岭南先「挤起来」。
二、交通基础建设:开修从大庾岭至韶关的「赣粤运河新段」,从交州贯通至广州的「南岭道」公路铁路,加速人流物资南移。
三、海贸与工业发展:以广州、交州、琼州为中心,建立三大海贸口岸,集中推动冶金、织造、瓷器、造船等手工业群聚。以岭南替代江南,成为新的「海上经济带」。
四、文化融合工程:整合汉人与岭南各族语言、文字、风俗,推行「岭南新学」,以方言教学为桥梁,让岭南成为文化上具独立性的「南部经济带」。
五、军政系统再整编:设立「岭南总督府」,让林元仲等本地将领进入中枢,同时将交趾军政划入岭南总督辖区,去其「异域之心」,为长远并入铺路。
她笔落如雨,计划渐成图景。
良久,她起身走出书斋,夜风扑面,海上灯火连绵。
她心知肚明:岭南不兴,南洋不稳。要驯服交趾,不能靠兵马,而要让交趾人认识到——岭南已经变成天朝核心地带再也不能尾大不掉;唯有融合才可共享岭南繁荣。
而岭南,会是下个世纪真正的大明「第二心脏」。
她喃喃自语:「让岭南成为出海的码头,也成为通向未来的大门。」
二月末,琼州初春未寒,白日烈日如夏,海风掠过棕榈林与沙滩,椰树婆娑,浪声拍岸,远远望去,如人间南国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