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章 土司出路(第2页)
若不学会游泳,就只有一个结局——沉底。
岭南山间草木葱茏,蝉声四起,流火穿林。
连州府城传来一件惊天动地的消息:盘瑶之长,盘文达公然迁家入城、献地投诚,愿将所辖三十六山寨的田地、人口、户册一并呈报登记,接受大明官府彻查清丈,并派人参与地方议会选举,听从国法。
消息一出,广南东路震动——这位曾在瑶区说一不二、代代称雄的盘姓「山皇帝」,竟主动弃守山寨,搬到官府城中?!
城中百姓围观其全家搬迁之日,只见老少百余人乘车骑驴、背箱挑担、佩刀执弓,浩浩荡荡进入府城。盘文达亲自迎接明府派出的接待司吏,当街焚香告天,声明从此甘为国民、毋为土皇,愿从今日起做明国黎庶。
人群中一片哗然,不乏耳语:「他不是说过大明是唬人的纸老虎?」
「谁知道这么凶的悍匪,结果连山都不敢回了……」
而更震动的,是广南东路其余各寨的土司们。
泷州俚人陈氏,连夜派人赶赴琼州,请求「参与地方行政改造」;
高州冯家,更干脆遣子入学堂、献出银矿山场的五成税权,换取「巡检所驻防」;
梅岭畲族与黎寨,在两日内组成「归顺联盟」,集体登记户籍,选送子弟入新设的民族师范班;
短短十日之内,广南东路所有尚存的世袭土司,悉数宣誓归附,并请调明官入寨查税、设学、修路。
而就在这一切风云骤变之际,明廷也适时出动了军队——广州、韶州、端州、肇庆四路官军,大张旗鼓开拔入山,号称「征讨交趾流匪」。百姓观旗号、听鼓角,皆以为真有大战在即,不免担心忧虑。
谁知官军所至,竟只是在破败的寨堡周围搜查清理几处废墟,焚烧一些已空无一人的盗匪寨棚,再留下一些手写「匪首名单」、「悬赏告示」,便宣称:「山匪逃窜至大理边境,已无可追,东路可安。」
杜英武带领的「交趾余孽匪军」,此时也适时「兵败溃逃」,被各路哨探报告为「潜入云南山区,盘踞与大理之交界处,再无消息。」
朝廷也发出诏令,表彰各地土司「深明大义,知机顺时」,封盘氏为「承顺令长」、冯陈二氏为「化民佐治使」,所有归顺之族皆得「优先参与地方开发计划」。
而真正的变革,此刻才开始——
在明官入寨的那一日,整个连州山区的山民都下山来围观。他们看见:几位来自江南的女先生,身穿素衣,带着大包小包的书册和课桌,沿着刚开垦的山径,一步步走向瑶寨学堂;
工部修路队伍已经抵达主道,开设水泥路线,工人皆为当地壮丁,每人每日可得两贯、二斤米、一双草鞋;
税吏设帐在寨旁古榕树下,按地丈量、记名造册,却不再驱赶、拘人,而是登记后附上一纸官契,让族民自管田地,只需缴纳田税;
每十户设一户长,每寨可选出一人赴州议会发言、表决预算和用地分配;
孩童们则欢天喜地地跑进简陋但明亮的新学堂,等着领他们人生中第一本识字课本,和第一碗免费的白米饭。
那位从前的瑶寨寨主盘文达,此刻站在山上远望,鬓角微霜。他喃喃道:「从前我以为,失去寨主的位置就是亡族之耻……可如今,看着这山路通了,娃儿们能读书,不再挨饿,不再当奴……」
「……也许,这才是我们族人的活路。」
山河虽高,抵不住风雷之势;寨门虽固,敌不过民心所向。
岭南数百年世袭土司制度,至此土崩瓦解。
而岭南真正融入大明国政版图的历程,才刚刚展开——那是一条通往现代的山道,一条黎庶为主、天下为公的路。
琼州行宫,一间并不宽敞的密室之中,帘幕低垂,守卫森严。
一干岭南诸土司核心人物——黄氏、侬氏、莫氏、盘氏、陈氏、冯氏——此刻正静静坐在榻前,脸色褪尽了昔日的骄横,眼中唯余疑惧与求生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