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痛打高棉
廖公昭麾下骑兵先入村落,所见令人错愕:孩童衣不蔽体、匠户匍匐于婆罗门脚下,军户子弟五岁便绑上木剑,被迫学习象阵与裸身格斗,却无一人会射箭骑射。女童从七岁起便参加所谓「阵毯」仪式,由老僧破身「除秽」,成为神殿女伶或王室侍女——这一切,在熊志宁眼中「比胡虏尚不如」。
「这是人间,还是地狱?」一名参军低声问。
廖公昭脸色铁青,只道:「开战之前,莫让情绪左右刀锋。」
事实证明,情绪不影响刀锋,刀锋自有其冷静与致命。
当日午后,高棉军主力试图伏击第二十师。他们选择了古城西南的一段林道,数千步卒埋伏两侧,数百象兵从后方压阵。若在过去,这正是高棉军最擅长的地形战——密林、战象、近身白刃。可他们遇上的是火器训练达数年的明军精锐。
一声令下,火铳齐鸣,弹雨穿破林叶,将伏兵瞬间搅碎。高棉象兵未及推进,便被熊志宁亲率的三连火炮轰击,爆响如雷,惊象狂奔。那些未经火器训练的象群四处践踏,反噬己方。高棉军阵型大乱,步卒溃逃,象兵自相践踏。
「他们竟无一人穿甲,只有藤甲与兽皮,连金国都不如。」廖公昭不屑道。
战后清理战场,发现高棉士兵大多出自世袭军户,无正式军衔,所用兵器为竹矛与斧钺,几无远程射击手段。问及为何不训骑射,一名俘虏惊讶答道:「马,是给王室骑的,百姓不得习骑。」
熊志宁冷笑:「这样的制度,战不胜、民不强,亡国只是时间问题。」
他走上毗耶陀补罗古殿的台阶,看着婆罗门神像的残脸,像是自高处审视这场千年崩毁的文明。城市的读书人身系白绳,自称有「梵学血统」,望风而降。他们请求保留文化与经藏,不愿像西面蒲甘的佛教徒那般被王室诛戮。
廖公昭斟酌片刻,回道:「可留经书,但白绳得解。」
当晚,两军会师,熊志宁取出一面书写有「军政署」的旌旗,插上神殿门前,示意高棉帝国宗教神权的终结。
「从今日起,毗耶陀补罗,不再是神的城,是人的城。」他说。
火光映照下,神像倒塌,一座新的军政基地,在热带平原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