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庐州军功
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山林中,一支零散但精悍的队伍正潜伏于巢湖林间。队伍领头的两人,正是一年前叛宋投明的苗傅与刘正彦。
苗傅身形壮硕,目光凶狠,他曾是宋军副将,却与主将赵构亲信王渊决裂,最终黄潜善遇刺后杀了王渊带兵投奔太平府。刘正彦身材瘦削,目光闪烁,他是西军名将刘法之子,圆滑而谨慎的人,擅长用计。他们虽被方梦华收留,但方梦华却知道历史上他们两个做了什么大事,对二人存疑,不肯重用,而是让他们到江北自谋立功之道。
这半年多以来,他们穿梭于江北山林,寻找那些躲避金兵捕奴队的百姓。起初,流民们惊恐地躲避他们,害怕他们也是劫掠的强人,但当他们看到苗傅和刘正彦斩杀了一队金兵探马,并抢回了一些被掳去的妇孺后,渐渐开始相信他们。
流民中多是青壮男子,他们的家人不是死于战火,就是被金兵掳走,剩下的妇孺老幼无法活命,唯有这些男人还能带着一丝血性活下来。他们对金人恨之入骨,宁愿在深山野林挨饿,也不肯被金兵抓去北地为奴。
苗傅当机立断,将这些青壮男子收拢起来,利用他们的愤怒与求生意志,训练他们成为真正的战士。他们用从金兵尸体上缴获的兵刃装备自己,以打猎与劫掠金军粮草为生,逐渐形成了一支上千人的武装队伍。
某日,刘正彦带着一支斥候队悄然接近无为军废墟,发现一队金兵正在押解一批新抓获的百姓北上。这些百姓大多衣衫褴褛,满面惊恐,其中还有不少妇孺。金兵人少,仅有百余骑,显然是分队行动,准备把这批俘虏运送至瓜洲渡口,再送往金国境内。
刘正彦冷笑道:「这是天赐良机。」
当晚,他们埋伏于金兵必经的山口。待金兵进入伏击圈,苗傅手持大刀一马当先,怒吼一声:「杀——!」
伏兵四起,山林间火把亮起,如鬼魅般的义军猛然杀出。金兵猝不及防,顿时陷入混乱。苗傅势大力沉,一刀便劈翻一名金军百夫长,吓得余下金兵纷纷后退。义军勇士们咬牙拼杀,他们虽无甲胄,却悍不畏死,金兵很快溃散,被杀得尸横遍野。
俘虏们看到金兵被杀,哭喊着跪地感谢,甚至有人捡起武器,加入了义军。
这场战斗之后,苗傅与刘正彦的队伍在江北的名声逐渐传开,更多逃亡的百姓开始投奔他们,队伍迅速扩张至两千余人,甚至有不少原宋军的溃兵前来归附。
夜深,苗傅站在山顶,俯瞰着远方隐隐约约的长江,神色凝重。
刘正彦缓步走来,低声道:「江北已经乱成这样,金人虽然烧杀掳掠,但也无意固守,他们的精锐在北方与明国对峙,剩下的不过是些驻守的乌合之众。」
苗傅冷哼一声:「那又如何?方梦华未必真心接纳我们。她让我们在江北‘立功’,只是想看看我们是不是能成为她的狗。」
刘正彦微微一笑:「不管她怎么想,至少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支队伍。金人暴虐,江北百姓只会继续投靠我们。再过几个月,我们的兵力就能翻上一倍,到那时候,是投明还是自立,可就不是她能决定的了。」
苗傅冷笑点头,双眼中闪过一丝野心的光芒。
到永乐十年夏,江淮战局已彻底倾斜,明军在淮南东路、西路两线大捷,楚州、寿春、蕲州、舒州等地相继易手,整个淮南局势剧变,金军在淮河以南的据点纷纷崩溃,唯独孤城庐州尚在苦苦支撑,宛如风雨中的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庐州乃淮南要地,地处南北交通要冲,战略位置极为重要。金国早前便在此设立庐州防御使,以重兵镇守。然而,随着战局急转直下,庐州的守军再无增援,城内粮草渐尽,士气低迷。而庐州之南的长江,早已是明军的天下,金兵已无退路。
庐州守军原有五千,但在此前数月的战斗中折损过半,如今仅存三千余人。其中有一千五百名步兵、八百骑兵,其余为工匠与辅兵。城内尚有大量宋籍降兵,但忠诚度存疑。指挥官为庐州防御使完颜讹论,乃金国汉军出身,曾追随金军南侵,作战经验丰富,但此刻面对败局,亦显得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