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702章 第七〇〇章:钟山长陵

 天光微熹,东风吹拂着润州城头的旌旗,将士的甲胄在晨曦中闪烁寒光。随着一声号角响彻江天,二万五千精锐明军从北固山下的军营出发,沿着京口古道浩浩荡荡开往金陵。 

 方梦华立于日月帅旗前,远眺前方的大道,心中沉稳而坚定。这一次,不是溃败逃亡,而是堂堂正正地入主六朝故都,开创新的时代。 

 「近卫团,全军前进!」方杰一声令下,五千精锐如疾风掠过,长枪如林,步伐整齐划一。作为舟山军的核心亲卫,他们不仅是方梦华的最强盾牌,更是显示国威的旗帜。 

 百花团的女兵紧随其后,梁红玉和种鱼儿披甲执鞭,神情冷峻。她的部下个个弓刀在侧,宛如出鞘的利剑,队伍中更有数百名新编制的火铳手,这是明军中最早全面推行火器化的部队之一。 

 弓骑团的刘锜策马行于左翼,目光锐利,部下皆是骁勇善射之士,策马如飞,箭矢精准无比。这支部队曾在辽南和扬州一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重骑团的彭无当则镇守右翼,披挂重甲,骑兵如钢铁洪流,马蹄声震动大地。这支部队曾在太湖一带剿灭刘光世残部。 

 少年神机营的李宝骑乘阿拉伯马,背后是他的年轻部下们,这支部队配备的是精钢弩、连发火铳,行军途中不时演练,各个神情坚毅。 

 回春营的陈妙贞则带领着她的军医与后勤部队,这支部队的行囊里不仅有药草、绷带,还有战场急救的新法,是舟山军不可或缺的力量。 

 卞五儿带着警卫营穿梭于大军之间,巡查行伍,确保行军秩序井然。他手中拎着一柄钢鞭,谁若胆敢违纪,当场处置。 

 谛听营的小丁子则带着一批斥候前出,沿途侦查,确保不被敌军伏击。他的身影穿梭于山林之间,如鬼魅一般消失无踪。 

 陆军四个师长俞道安、邓荣、李天佑、司徒芳各自指挥部队,行军严整,气势恢宏。他们分别统领着明军中最为稳定的步兵与攻城部队,这些部队不仅在野战中无往不利,更能发挥坚城攻坚的优势。 

 海军的李海、呼延庆、郑世昌三位旅长则指挥着舰队沿着长江同步推进,他们的战船沿江护送,确保补给线不受袭扰。金陵城东南有秦淮河,若有需要,明军的战船可沿水路直抵金陵城下。 

 这是一场不同以往的进军,不是逃亡,也不是袭击,而是一场堂堂正正的王者之师入主。二万五千中央明军,旗展金陵,震动天下。 

 方梦华骑马走在行伍前,望向远方的天际,金陵的轮廓渐渐浮现于晨曦之中。这座古老的帝都,即将迎来新的主人。 

 午后驻扎的钟山,松柏参天,陵园在微风中显得肃穆而宁静。长陵之内,整齐排列的墓碑与衣冠冢,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来历与鲜血的代价。 

 方梦华策马而行,目光扫过一块块碑石,心中感慨万千。这片陵园的建立,并非单纯为了祭奠,而是一场慎重的宣示。 

 她记得当初吕将向她进言:「主公,乱世之中,想要让人真心追随,不光是靠利益,还要让他们相信——这片基业能长存,而他们的牺牲有意义。」 

 的确,历史上太多流寇草莽,无论如何轰轰烈烈,最终都像江水过眼,只留下几笔注脚。而真正能够长存的国家,从来不只是强权的结果,更在于有一个能够让人信服、愿意托付生死的信念。 

 这座陵园不只是给死者的纪念,也是给生者的承诺。方梦华清楚,唯有让人相信大明国不会像流寇一样昙花一现,才能真正凝聚力量。 

 这里不仅是墓地,更是一面旗帜,一种对天下人的宣告——我们不走,不逃,不是昙花一现的乱臣贼子,而是真正要在这里立万世基业的明君。毕竟流寇不可能费力修墓等着守不住逃走后被敌人刨掉自取其辱。 

 方梦华牵马在陵园中缓步前行,看着那一块块刻满名字的石碑,心中微微一震。这里记载着的不仅仅是战争的伤亡,还是这个国家诞生的血与火。 

 「宋朝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不记得自己来路的国家,是站不住脚的。」她喃喃道。宋室软弱,不是因为没有忠臣,而是因为那些忠臣的血,最终只是化作风中尘土,被世人遗忘,被后继者践踏。 

 但在这里,不会。 

 「以后每一位明国的子民,都要来此祭奠,让他们知道这个国家的根在哪里。」她望向远方,语气坚定。这不只是军人的墓园,这是国家的记忆,是历史的血脉。 

 在这个时代,普通士卒的生命或许卑微,但每个人都希望死后能有归宿,甚至能在来世获得荣耀。而能够陪葬皇陵,与天子同眠,对任何士兵而言,都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过去的朝代,士卒战死后不过是埋在乱葬岗。」方梦华回忆着。「但从今日起,我们明军的每一个战士,若战死疆场,便能在长陵留下一块牌位,让后人永世不忘。」 

 这是她对麾下将士们的承诺,也是明国军魂的核心。 

 长陵主坛上,香烟袅袅升起,彷佛将生者与亡者的世界连结在了一起。 

 方梦华站在主坛之前,目光扫过摆放整齐的骨灰坛与衣冠冢,心中沉重。这座陵园,不仅仅是祭奠过去的亡魂,更是一个国家的基石与记忆——它提醒着所有人,这片土地曾经洒下多少鲜血,这个国家是如何从烈火与屠戮中站起来的。 

 「圣公在上,汪长老、郑魔君在上,若非当年你们,我今日如何能立于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