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合围临安(第2页)
眼见夜袭失败,徐明下令以攻城梯、撞木强攻城门。战鼓声震天响,明军士卒顶着盾牌奋勇向前,而守军则以檑木、滚油阻击,激战许久仍未能撼动关城分毫。
辛兴宗见敌军攻势稍缓,果断派出精锐亲兵千余人趁夜杀出,夜袭北路军大营。所幸戚方早有防备,亲率精锐迎战,双方在关下展开激烈肉搏,最终北路军以人数优势逼退御林军,但自身也损失惨重。
久攻不下,徐明与戚方意识到,以现有兵力难以强攻独松关,遂决定绕道山中寻觅突破口。他们派出精通山道的哨探,发现关城西北侧有一处隐蔽山径,可通往守军后方。
于是,两师挑选三千精兵,在夜幕掩护下绕道潜行至山间,并命百余人佯攻正门吸引敌军注意。当黎明到来时,明军突然从侧后方杀出,辛兴宗措手不及,急令回防,导致正面守军力量削弱。
远处达蓬山上的晨雾尚未散去,山道间却已响起急促的马蹄声。裘日新骑在马上,抚着花白的胡须,望向山下那片熟悉的土地。七年前,他曾是方腊帐下的国师且隶属方孟花的东路军,经历过杭州、越州的血雨腥风,也见证了明教大势已去的无奈隐退。而今,世道再变,明教席卷浙西,天意似乎又站回了他们这一边。
「出发!」他低声道。
随即,达蓬山明教众三千余人如潮水般涌下山去,直取越州。 越州(绍兴),地处浙东,乃浙水东岸的重镇。自金军南下,江南震动,朝廷调兵北援,导致越州驻军空虚,守备薄弱。知府李邺虽非等闲之辈,但面对明教席卷浙西、舟山军控制东海的局面,他已感到大势难支。
当探马急报达蓬山义军来袭时,李邺惊愕之余,连忙召集城中仅存的千余兵卒,同时急遣快马向临安求援。然而,临安自顾不暇,独松关苦战不下,宋廷无人能来相救。
裘日新深知越州城内多有明教信众,遂命部下不得妄杀,而是派人先行入城散布檄文,告知明教已经光复浙西,越州百姓若举城归附,便可免受战火之灾。
此举果然奏效。城中百姓纷纷响应,甚至有士绅暗中派人与明军联络,愿为内应。翌日清晨,城中东门悄然打开,明教军趁势入城,仅经历小规模抵抗,便逼迫李邺出府投降。
当裘日新策马踏入州衙,看着李邺站在堂前拱手相迎,他淡然一笑:「李知府,识时务者为俊杰。你若愿为百姓谋福,何不随我等共襄大事?」
李邺长叹一声,抱拳道:「既如此,还望裘公善待此地百姓。」
至此,越州正式归于明教之手,浙水东岸已然无宋军之影。明教军南北合势,东南直逼临安,风雨欲来,天下已变。
炎热的夏风拂过浙水,两岸翠绿的山岭在日光下如同连绵的屏障。乌龙岭以西的战事甫定,石生便毫不耽搁,亲率西路军主力顺流东进,直指临安西湖。
桐庐地处浙水中游,群山环绕,素有「山水画卷」之称。县城守军不过数百,皆为地方团练,早已得知睦州易主,军心浮动。明军先锋在夜色中潜入城外,趁着城防松懈之际,悄然控制北门。翌日清晨,城中突闻喊杀震天,守军惊慌应战,然不过一炷香时间,北门失守,桐庐县令仓惶逃出,县城旋即落入明军掌控。
石生入城后,严令不得妄杀百姓,仅处斩拒降之官吏,并招抚地方士绅,宣布明教入主桐庐,恢复七年前被赵宋剥夺的田地、商税优惠等旧制。消息一出,民心大振,城中明教信众纷纷聚集于县衙前高呼「光明再临」。
桐庐城破后,石生未作停留,命部下休整一夜,翌日即挥军东进,直取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