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472章 第四七〇章:降幡出京

 紫宸殿内,灯火昏黄,气氛凝重。赵桓和赵佶对视一眼,心头的沉重比任何时候都要深。金人传来要求,明确指出若太上皇不亲自前来议和,便无法继续商谈。群臣无一人敢发声,唯有默默观望,局势如同一张拉紧的弓,弦已紧绷,只待一触即发。 

 赵佶的眼中满是疲惫与无奈,心中虽有诸多不甘,却也知道,自己无路可退。昔日的雄图已成空谈,今日的求和,已是为了求一线生机。赵佶握住赵桓的手,眼神满是慈爱与歉疚:「为父殚精竭虑,辛苦数十载,一朝退位,怎料竟然无安宁之日。桓儿,国事如斯,我自去金营一趟,或许还能有一线机会。」 

 赵桓听罢,心中如同被沉重石块压住,疼痛难忍。他早已明白赵佶的决心,但作为儿子,如何能忍心看到父亲再承受如此风险?他急忙摇头,眼中泪光闪动:「父皇年事已高,儿子岂能忍心让父皇再赴危地?这趟求和,还是由儿子前去吧。」 

 赵佶看着他,眼角的皱纹因泪水而变得愈发深刻,轻声道:「桓儿,你要当得起这个天下,父亲走一遭,或许能让你有机会从容应对。」 

 就在这时,群臣中有人站出,正是唐恪。他举步走向前,声音沉稳:「陛下,先前臣建议求和,原是拖延之计。这一次,实不必如此回复金人,不如请何相再出城与金人周旋,且言太上皇病重,暂不宜前去。如此一来,或可争得几日时光。」 

 唐恪此言,犹如一剂清醒剂,几乎所有人都默默点头,暗道此计乃是良策。然而,赵栩心头的恐惧却在此时更加强烈。那金营的严酷,他怎敢再涉足?即使是以王爷的身份,也无法掩饰内心的惧怕,顿时怒道:「拖延时日?金人说了,不若天子亲来,便不再议和,岂能再做拖延之事?」 

 唐恪冷笑一声:「齐王,古人云‘主辱臣死’,你可不曾想过,君临天下,岂能亲自赴敌营?难道你要让我等臣下为你赴险?」 

 赵栩闻言,一时语塞,站在那里如同木雕一般,显得格外无力。何栗心头一沉,叹息道:「既如此,老臣便拼尽全力,也要为大宋争取一二时光。」他看向赵桓,郑重其事地说道:「陛下,既然金人已给了明确的条件,便只能如此。愿为国争取最后一线生机。」 

 赵桓愣了一下,旋即点头,心中愁云密布。他明白,金人从来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对方的要求看似合理,但背后的险恶意图又岂是如此简单?不过,他也知道,此时若不做出决定,时局会更加危急。 

 「好,依你们的计策。」赵桓最终道,「齐王、何栗、孙傅,你们再次出城去金营,但务必小心行事,不要露出任何破绽。」 

 就在此时,唐恪却站出来,缓缓道:「既然是老臣出的主意,这趟自然也不能让他人去冒险,臣自愿随同去金营,与金人周旋。」 

 群臣听罢,皆是震惊,唐恪此举,无异于在刀尖上行走。然而赵佶却在一旁微微颔首,内心却隐隐有些不舍。他虽不愿让唐恪再度面对险境,但唐恪的忠诚与勇气,让他无话可说。 

 「好,唐恪,若你愿前去,便一同出发。」赵佶终于点头同意。 

 于是,赵栩、何栗、孙傅、唐恪一行,迅速前往金营。当他们来到金营外,果然,完颜宗望早已等候多时。只见金营内气氛紧张,兵刃寒光闪烁。完颜宗望冷冷地看着他们,沉声道:「太上皇不来,今日即不再谈和议。你们宋国,真是言而无信。」 

 何栗心知金人此番态度已经强硬,急忙出声回复,却被完颜宗望断然打断:「你们在拖延时间,打算借此争取些许时光吗?」他冷笑一声,挥手示意:「来人,将他们抓起!」 

 顿时,金兵纷纷拔出兵刃,围住了何栗、孙傅、唐恪三人。赵栩见状,心头一震,顿时跪倒在地。唐恪冷静地说道:「自古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你们金国难道连这点规矩都不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