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302章 第三〇〇章:招安?诏安(第2页)

 她的声音在房间中回荡,仿佛一场无声的风暴,冲击着赵佶的内心。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脸色阴晴不定。而方梦华则静静地站在一旁,等待着他的回应。 

 赵佶的眉头皱得更深了,他一向自

负聪慧,却从未听过「诏安」一说。这位女子竟然提出如此奇特的概念,让他感到又惊又疑。他目光灼灼地看着方梦华,问道:「诏安?朕倒是未曾听过此词。妳且为朕详细道来。」 

 方梦华微微一笑,眼神中透出淡然与睿智:「陛下,‘诏安’与‘招安’虽仅半字之差,却天壤之别。‘招安’的意思您自然清楚,乃是朝廷以赦免之恩招降反叛势力,令其纳入朝廷体系。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所有归降之人皆是朝廷手中的一颗棋子。但诏安不同,乃是当局者已无力对现状进行实质性改变,只能通过一道诏书,单方面将既成事实圆回来,自保颜面。」 

 赵佶若有所思地盯着方梦华,心中却仍有些疑惑,似乎还不完全理解她的意图。 

 方梦华继续解释道:「陛下,如今的现实就是,明州,尤其是昌国县,已然在我明教的掌控之下。那里的百姓受我明教庇护,朝廷的权威已经无法伸及。虽然明州在法理上仍属于大宋,但在实际治理上,那里已经脱离了您的掌控。」 

 她顿了顿,目光坚定,仿佛要让赵佶看清现实:「本座所说的诏安,便是陛下您下诏,将明州封为本座的封地。如此一来,在法理上,大宋依然保持了对明州的主权;而在实际中,您承认了现状,既圆了这段尴尬的局面,又为史官留下了合理的解释。」 

 赵佶的目光从迷茫转为锐利,声音略带一丝不甘:「那妳说,朕为何要承认妳们已经掌控明州?那可是朕的江南重镇。」 

 方梦华并不惊慌,反而语气平静地说道:「陛下,您有两个选择。若拒绝诏安,宋军势必还要耗费巨大的兵力、财力试图重新控制江南,然而以大宋目前的军力与财力,恐怕难以负担北面抵御金兵的重压同时,还要南下剿灭我明教。到那时,您试想,一旦战火燃起,江南的繁荣必将毁于一旦。」 

 赵佶听罢,面色阴晴不定。方梦华的话让他无可辩驳,他深知宋军如今的窘境,更明白无法轻易抽调足够的兵力再次征伐江南。然而,他心中仍有不甘,放弃明州岂非是一种屈辱? 

 方梦华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轻声说道:「陛下,您无需觉得屈辱。封我明州和东海之外所拓之岛,表面上看似退让,但实际上却为未来的王朝保留了法理上的统治权。即便本座暂时掌控这些地方,史官的笔仍会记载为大宋的领土。几百年后,无论是您的后继者还是别的后世朝代,都可以宣称这些土地从未离开过华夏。」 

 她的声音渐渐低沉,仿佛为赵佶勾勒出一个恢弘的未来:「待后世在您的基础上统一这些土地时,东海新拓之地所有的历史记载都会以‘大宋宣和年间’作为开端。那些地方的史书都会记载为您的功绩,您不仅保住了大宋的领土,还为后世开创了华夏的未来。」 

 赵佶听到这里,脸上的紧绷稍稍缓和了些,心中渐渐被说服。他虽然仍有疑虑,但方梦华的提议无疑为他提供了一条摆脱当前困境的出路。他可以通过一道诏书,不仅化解当下的现实危机,还能够为自己保住体面。 

 方梦华见赵佶神色有所松动,继续说道:「陛下,除了江南之事,本座还为您考虑到了眼前的危机。北面金兵虎视眈眈,一旦南下侵宋,我舟山军即使有心抗金,但在朝廷的北方大地上,我们的身份毕竟是‘反贼’,师出无名,无法光明正大的加入与金兵对抗。」 

 赵佶点头,明白她的意思。他知道,若舟山军能真正投入抗金战场,的确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所以,」方梦华继续道,「陛下若能再下一道手诏,告知黄河以北的各州县,准许‘江南义勇军’的入城休整,并提供三个指挥(约1500人)编制的粮草补给,便可以为我们抗击金兵提供合法的名分。一旦金兵大举南下,我们可以在您名义之下作战,保家卫国。如此一来,陛下您不仅无需再担心江南的叛乱,还能多一股抗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