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300章 当头棒喝(第2页)

 他的话语中带着皇帝特有的威严,仿佛他掌握着正义的天秤,而反叛者理应心怀愧疚,低头忏悔。可他望向方梦华时,心中却莫名生出几分不安,眼前的女子不同于任何一个他曾遇到过的反贼,她自信从容,目光清澈而坚定,仿佛手中握着的是无可辩驳的真理。 

 方梦华淡然一笑,轻轻摇了摇头,语气中不乏戏谑:「陛下这是明知故问啊。若不是花石纲与应奉局在江南肆无忌惮,弄得民不聊生,十三兄起义又怎能迅速席卷两浙大地,逼得朝廷挪用伐辽大军来填这个窟窿?」 

 她的目光直视赵佶,话语一针见血。赵佶听到「花石纲」三字,心中猛地一颤,脸色瞬间变得难看。他虽是皇帝,却也知道,自己那些对于花石之美的偏爱与挥霍无度,早已在江南激起民怨四起。尤其是那些为应奉局服务的官吏,搜刮百姓,横征暴敛,甚至为取奇

石不惜拆毁民房、夺占田地。无数百姓因此背井离乡,生计无着,这才酿成了方腊之乱。 

 方梦华见他不语,轻轻挑眉,继续说道:「若不是西城括田所弄得北方无数农民失去土地,这些百姓又怎会愿意跟本座远走海外,逃到荒岛求一线生机?这些人,本是大宋的百姓,他们要的只是安居乐业。可是,朝廷给了他们什么呢?饥荒、苛税、失去家园的绝望。」 

 她语气平静,但每一句话都像针尖般刺入赵佶的心中。他忍不住握紧了拳头,眼神游离不定,回想起西城括田时的种种政令。那时为了增加国库收入,朝廷强行收回百姓耕种的土地,导致大量农民失去生计。这些失去土地的百姓,许多人为了活命,不得不流亡他乡。如今听到方梦华的话,他不得不承认,北方的动荡与朝廷的决策密切相关。 

 「你以为这些人愿意出海,是本座裹挟他们?陛下,若他们留在北方,只会陷入更深的困境,或者卷入新的变乱,最终与金兵里应外合,成就大宋的灭顶之灾。」 

 赵佶抬眼看向她,内心深处的震动难以言表。他一直以为方腊的叛乱不过是少数刁民作乱,然而方梦华的话让他意识到,这并不是简单的民变,而是因朝廷政策失当所引发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动荡。 

 方梦华目光坚毅,语气更为严肃:「陛下,决定十三兄和本座手下有多少人的,恰恰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您和您的朝廷。是您对百姓的剥削,逼得他们无处可去,只得跟随我们反抗。若这大宋的局面不能尽快改变,不论我方梦华在不在,叛乱都会如火山般喷发。」 

 赵佶的身子微微向后仰去,双眼透出复杂的情绪。方梦华的话,不仅让他对过去的决策感到悔恨,还让他预见了未来更深的危机。眼前的女子并非只是反叛者,她带来的不仅是反抗的力量,还有无可回避的现实警示。 

 「朕……朕……」赵佶张了张嘴,竟一时不知如何应对。他心中的惶恐与矛盾已然显露无疑。 

 赵佶手中的茶盏微微发抖,他紧紧攥着杯沿,仿佛那是他最后的依靠。他从未想过,自己所引以为傲的生活方式,在方梦华眼中竟是如此荒唐和无耻。而眼前的这个女子,面对天下至尊之位,竟毫不畏惧,直言不讳。 

 方梦华轻声叹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讥讽:「在陛下心中,您和仕绅文官们享受草民的供奉,奢侈享乐,都是天经地义。草民若被夺走最后一口饭吃,只要稍有不从,就是该死的刁民,是不是?‘龆龀不留’,这是您朝廷的逻辑。」 

 她目光锐利,扫向赵佶。赵佶不由得身子一颤,额头渗出汗珠。他还未及辩解,方梦华已经继续道:「就拿六贼之首蔡京来说吧,陛下您应该对他的喜好了如指掌。他最爱吃的一道菜,名叫‘朱雀还巢’,一盘菜竟要用三千个鹌鹑的舌头来炒。它的造价,可是普通百姓过年才能吃上一回的老母鸡汤的一万倍不止啊。」